淡水和海水水产养殖的区别 淡水和海水水产养殖哪个好
时间:2023-09-14 01:52:31 作者:黄鹤翔 淡水虾和海水虾的区别
淡水虾和海水虾的区别如下:
1、外壳不同。海水虾生活在海洋中,是个开放的环境,随时要躲避天敌,为了保护自己,它们大多生活在泥沙袜卖底的浅海,常潜伏泥沙中,所以海水虾的虾壳非常厚实。而养殖虾生活在池塘里,是个封闭的环境,没有天敌,不用躲进泥沙里,所以养殖虾的虾壳比较薄。虾壳是厚是薄,用手摸一下就能感觉出来。
2、价格上面不同。淡水虾的价格通常远低于海水虾的价格。海水虾的价格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在捕鱼过程中某些成本也很高,因此自然会考虑这些搏宴成本价格。在销售价格范围内,如果在海水中捕捞,则无论从口味还是从口味上来说,虾基好银的质量通常都比淡水养殖的虾好得多。
3、身体特征的不同。通常,海虾相对较大,从外部看起来非常结实。整体颜色基本上较深,但是淡水虾的形状通常较细长,尽管它们也相对较大。是的,但是它仍然比海虾小,如果仔细比较口味,海虾的味道可能会更坚硬,没有海鲜的腥味。
深海鱼和淡水鱼有哪些区别?
海水鱼终生生活在汪洋大海里,而淡水鱼则终生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溪涧的淡水中。在生物进化的几千万年间,鱼类生息繁衍,代代相传,造就了生活在不同水域的两大体系。一般说来,地球上海水的含盐浓度为16~47%。(—般为35‰),而淡水的含盐浓度只有0.01—0.5‰,两者相差悬殊。鱼类对水环境的盐度适应性很大,各种鱼类能在不同盐度的水域中正常生活,这与其具有完善的生理调节机制有关,但调节作用只限于一定的盐度范围内,否则将影响其生存。海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力,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为了保姿行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了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份外,主亏圆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鱼,主要是软骨鱼类,如鲨鱼,则将代谢后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储存于血液中,使血液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变得与海水相当,这样,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盐的问题了。淡水鱼与海水鱼迹空哗大不一样,淡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淡水的含盐浓度要高。也就是说,淡水的含盐浓度低、比重低、密度小,根据渗透压原理,外界淡水将不断地大量进入鱼体,为此,淡水鱼只有通过肾脏将过多的水份排出体外。按照鱼类耐盐变化适应能力的大小,可将鱼类分为广盐性和狭盐性两类。广盐性鱼类能耐受盐度较大的变化,观赏鱼类中的射水鱼、蝙蝠鲳、黄鳍鲳、金鼓鱼等就属于广盐性鱼类,既能在淡水中空运,也能在海水中生活,这是与众不同的特点:至于狭盐性鱼类,则经不起盐度的轻微变化,盐度的突变,常常是导致狭盐性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美丽的珊瑚鱼即属于狭盐性鱼类,它经受盐度不足的变化,这也正是珊瑚鱼好看而不好养的原因。
海产品和淡水水产品,哪种更安全
摘要:常听到有人说:“现在淡水水产品都是人工养殖的,养殖的水塘污染严重,还用鱼饲料和渔药,不安全因素太多了;海产品生长在天然的海水里,肯定要比淡水产品安全。”这种说法对吗?我们不妨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来评判。科学评价水产品的食用风险性有三个标准:是否有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生物毒素危害。化学性危害化学危害主要指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金属和其他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对水产品造成的危害。有些养殖的水塘污染严重,还用鱼饲料和渔药,不安全因素太多了。相比之下,海产品生长在天然的海水里,是不是比淡水产品更安全呢?实际上,这个问清谈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用科学的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评价水产品的安全性,主要看三个方面: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生物毒素危害。
哪些水产品的化学性危害最严重
化学性危害主要指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对水产品造成的危害。
1.农药、渔药残留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在18.26亿亩的耕地上使用农药制剂100万吨左右。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从而导致水质恶化。不少养殖水塘或江、湖的高密度养殖方式超出了水域的自然承受能力,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一些养殖户还在养殖滩涂上随意施用农药、渔药。这是造成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
有关检测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域的农药、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水塘>江湖>近海>远洋。有关部门对我国近海渔场和沿岸海水养殖区进行的监测显示,大部分海产品的安全质量略高于淡水产品。不过,现在我们吃的许多海产品采用近海人工养殖,有相当数量并不生长在天然的环境里,也吃了鱼饲料和渔药。这种海产品就不一定比淡水产品安全了。有些地区部分海产品的污染程度甚至超过淡水产品,如南通海域的文蛤、杂色蛤、大竹,连云港海域的毛蚶等,污染较严重。一般来说,海产品中的贝类、甲壳类、大型鱼类受化学污染较多。
水产品化学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水塘>江湖>近海>远洋。
2.重金属污染
若以重金属污染来判断,就更难一概而论地说海产品比淡水产品安全了。根据重金属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的特点,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富集在水生物体内外,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等食物链而逐级放大。因此,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污染更严重,最好不要吃。
水产品存在哪些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带来的三大危害。水产品中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左右。
1.致隐坦病菌
细菌中的致病菌是水产品最常见的生物性危害。比如,夏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率平均高达90%以上,以墨鱼、海蟹为最高,其次是带鱼、大黄鱼等。我国沿海地区每年7~9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高发期。
海产品被细菌污染后,细菌及其毒素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而且,由于细菌作用引起海产品腐败变质,产生很多有毒物质,也会引起中毒。比如,巴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及海蟹等因细菌污染而变质,会引发过敏性组胺中毒。
夏季海产品中经常带有副溶血性弧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2.病毒
少数种类的病毒会引起与水产品有关的疾病,如甲型肝炎病毒、诺沃克病毒等。滤食性贝类会过滤大量的水,例如,一只牡蛎每天过滤的水量高达700~1000升,因此,这些贝类体内富集的病毒相当高。被记录在世界病毒感染史册上答携碰的1988年上海30万人甲肝病大流行,就是因为感染者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又没充分加热的毛蚶而引起的。
3.寄生虫
寄生虫在淡水和海水产品中都存在,我国以淡水产品中的寄生虫感染为主。例如,进食处理不当的福寿螺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又如,华支睾吸虫(即肝吸虫)病就是吃了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而感染的,我国有些地区的感染率达40%以上。枝睾吸虫(即血吸虫)也是以淡水螺和鱼类为中间宿主,曾在我国造成流行感染疾病。海鱼中的寄生虫病等在我国不多见,因此在我国的水产品寄生虫危害方面,海产品比淡水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