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个月的婴儿心理发育 12个月宝宝心理特征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2个月的婴儿心理发育 12个月宝宝心理特征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简述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简述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处于婴儿时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会发展的非常迅速,此时家长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一起来看看简述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内容。
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同时,儿童心理变化在量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发生质的飞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心一定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等数速率直线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心理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幼儿期,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表现形式
1、婴儿期儿童表现出动作思维,学前期儿童在动作思维基础上开始发展形象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保持着形象思维的特征。
2、神经系统发展是先快后慢,而幼儿期大脑重量相当于成熟期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是在青春发育期(女童11岁至12岁,男童13岁至14岁)快速增长,青春期前后却发展缓慢。
3、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愚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擅于文字表述、有的擅于动手操作。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外界接触很少,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着,只关心自己的满足。当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非常平静,而当饥饿、消化不良或疲劳刺激时,就会不停地啼哭。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发亮或彩色鲜艳的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时,他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孩子有了短时记忆,当孩子注意的事物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这时如果吃饱、睡好,孩子的情绪良好,他会不时微笑,大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起来或笑出声音来。
3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如看到彩色的图象,能安静下来注视片刻,短暂的记忆保持时间很短。当孩子被抱起时,会高兴地发出响亮的尖叫声。
4-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4个月时孩子记忆力较短暂,能对熟人再认识,只能保持几天,高兴时会笑出声,全身乱动。5个月时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能稳定地注意某一事物,仍对色彩鲜亮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当学会一种玩法,就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6个月时开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选择性,出现了注意的萌芽,这时也开始出现分离后焦虑的情绪。
7-9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较长时间注意感兴趣的事物,具有短时记忆,能再认识几十天之前的事物,并能再现几周前的事物,孩子仍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10-1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1)自我意识孩子在1岁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会咬自己的手,并因为咬痛而大哭。孩子在1岁时,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观和客观世物区分开来。如开始知道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玩具就会发出声音,并从中认识到自己与事物的联系。有的父母还常常发现孩子把床上的各种玩具抓起来扔到床外,孩子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笑个不停,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记忆力10-12个月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能认识自己的玩具、衣物。还能指出自己身上的器官,如头、眼、鼻、口等。当大人问他某件物品在哪里时,他能用手指出来。12个月的孩子已开始有记忆能力,如孩子非常喜爱玩捉迷藏游戏,就是利用记忆力。妻子保持记忆力只有几天,其记忆力与后天培养和孩子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有关。
(4)思维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发育程度较低,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叫做前语言思维,表现为有目的地用东西来解决问题,如可找到藏在某地方的物体。
(5)好奇心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逐渐增强,喜欢到处触摸,到处看。孩子常常把家里的抽屉打开,把每件东西都拿出来看看、玩玩,如果有箱子,他就会钻进去,还会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常常因拿不下来而发急。如果忘记把墨水收起来,孩子会把墨水泼在一塌糊涂。由于有这些好奇心,对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探索周围世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一面。在这个时期父母应照管好孩子,将房间的布置重新调整,以便孩子更好地活动,把危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6)情绪孩子仍有分离焦虑情绪,,应逐渐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因母子分离带来的焦虑。尽量让孩子独立玩耍,不要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形影不离,父母在一旁观察,使孩子在突然想起父母时能随时看到大人。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此时重要的非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
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物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
5-6个月婴儿就可以再认妈妈,这是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时起,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他的脑里,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并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信号,即第二信号儿童的语言或说出的词是从成人所发出的词或者语言的声音模仿开始产生的,因此,为了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给予语言刺激。
儿童情绪自两个月以后,积极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可以看到儿童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能引起否定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呆滞等。因此,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应经常和儿童交往,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并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
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二、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2岁以前
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两岁以前的孩子,情绪感应非常灵敏,情绪管理也比较容易。 父母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比如陪孩子玩耍,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睡觉等,这对孩子建立起与父母间的终生亲密情感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旦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形成后,妈妈的一个眼神、爸爸的一个动作,孩子都能心领神会。妈妈有心事,或生病了,不用开口,孩子都能敏锐的察觉到。
现代父母大多非常忙碌,若父母没办法时时陪伴孩子,应该让孩子和其他亲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如家中的老人。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亲人带大,如姥姥,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就不能随便说姥姥的不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已与姥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父母的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处于情绪分裂的状态,这对孩子的情绪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大小便训练影响孩子性格
你可能觉得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只是个生活习惯的建立问题,与宝宝的个性发展扯不上关系。其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就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出,大小便训练对宝宝的个性形成有很大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在1~3岁,宝宝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的感觉会让宝宝产生快感。这个阶段正是你开始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如要求宝宝不能随意大小便,要蹲专用的坐便器。
一方面宝宝追求排泄获得的快感,另一方面父母企图实现对宝宝大小便的控制,于是亲子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如果你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过早过严,在宝宝的生理机能还没有达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时,就严格要求宝宝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种注定的失败可能使宝宝形成羞耻、洁癖、过分注意条理和细节、固执等特点。
如果在训练中,宝宝通过过度的排泄来对抗大小便训练,也会导致他形成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等特点。 在美国,对宝宝的大小便训练并不像我国那么早,很多幼儿园还为宝宝准备了尿布。
2-6岁
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谁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很多家长就急着教孩子识字、算术、背唐诗。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很可能事与愿违,过早的单纯知识性学习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的认知思维过早符号化,不利于孩子天赋的开发。
6岁前的孩子是用非语言系统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这个阶段,应重点发展孩子的右脑,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尽量用形体、绘画和想象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
国外很多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尽量不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用眼睛、用心灵感受世界。比如对“苹果”的认识,当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时,他脑海中的“苹果”是一个个形象而生动的苹果样子。但是如果过早地让孩子生硬地认字,孩子就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苹果”这一语言符号,而无法形成关于“苹果”的形象记忆,这对孩子的右脑开发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孩子在出生前,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远超过大脑实际需要的。而生命早期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大胆的剪裁师,随着出生后接触的刺激逐渐增加,那些经常受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就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如果一味地对6岁不到的孩子灌输知识,我们就容易以成年人的思维限制了孩子天赋的发展。
6-10岁
允许孩子犯错误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让父母真正操心起来了。他们普遍进入小学,开始面临各种升学竞争,人际关系也比之前更为复杂。这个阶段, 父母要记住的黄金定律是“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和学习压力,不能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容易走神。此时,家长不能一味责备孩子,毕竟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对孩子提过高、过急的要求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的有些行为,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但可能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比如,玩弄家里的药罐,到塘里捉鱼等,对于这样的行为,家长应合理引导,既不打击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又要避免孩子受伤。
而对于孩子反复犯错, 家长要抱着“理解”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与孩子作约定,在孩子上下学路上对各种注意事项反复提醒。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形成习惯。如果孩子表现得不错,家长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帮助孩子逐渐树立信心。
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责骂孩子。一味责骂不但起不了矫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效果,还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今后的亲子沟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避免其他亲友在场,不要说有辱孩子人格的话。
10-14岁
建立有效沟通
10-14岁是青春期前的过渡阶段,由于真正的叛逆期还未开始,过去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会对青春期有直接的影响。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重要呢?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具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征,但相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还不至于那么强烈。家长若能在这一阶段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将来家长也能更自然地与孩子交往,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10-14岁的孩子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价值判断,变得有思想,有主见,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理解。此时,单面说教的方式已经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顶嘴、捣蛋、对着干只是表象,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希望受关注、被理解、被认可。家长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和成长诉求,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不妨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亲近,在说教前先耐心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如果这些话涉及到孩子秘密,家长还应遵守保密承诺。如果在谈话间,家长真察觉到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控制情绪,不要立即对孩子大加责骂。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不是建立在家长权威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只有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可以完全信赖,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14-18岁
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处于学习和升学的高压状态,面临着各种人生选择:就读中职还是高中,高中应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高考应该填什么志愿,是否出国留学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关乎孩子的前途,家长们无不神经紧绷,担心这担心那,有时免不了以自己的意志代孩子行事。可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已经很强烈,对于家长的善意很可能不领情,这又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紧张。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孩子自己会作出聪明的选择。曾经,有个孩子问自己的父亲“为何要读书”,父亲举例说:“一棵长了一年的小树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长了10年的书可以做檩条,而长了20年的树可以做房梁、做柱子、做家具。你希望自己是小树还是大树?”孩子听完想了想,从此发奋读书。这位父亲没有长篇大论式的说教,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向孩子陈明利害,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今社会功利化思想泛滥,一些随大流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具有艺术天赋,进入艺校是最好的发展方式,但若按部就班,父母对孩子的做法百般阻挠,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赋。例如,李安在初入电影界时也曾被保守的父亲视为耻辱,若没有李安自己的坚持,恐怕当今电影界就少了这么一位大师了。
一、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好问、好学;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一、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适应新生活;
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语言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家长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相关内容。
据研究调查,胎儿时期宝宝心理活动有限,进入婴儿期心理活动才能通过实践得以体现。
初级阶段——感知阶段
所谓感知阶段就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阶段,这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儿刚出生3、4个月时还不会走路,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去接触和了解外界。所以,婴儿心理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就是让婴儿多接触环境。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到处走走,让孩子在安全情况下多触碰物体。不会走的宝宝一般都只能躺在摇篮看到上方的物体,视野范围有限。所以宝宝需要早点坐起来,这样能看到躺着看不到的物体和色彩,视野范围也更加开阔,有助于发育大脑。
中级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经历了初级的感知阶段的发育,婴儿的思维、情感、兴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爬行,爬行也成了婴儿高级心理活动的助力。在初级阶段,婴儿无法移动,没有思维、兴趣等高级心理活动。但是,当婴儿会爬行的时候,婴儿会爬向想要到东西。比如喜欢某一种颜色,就会爬向那种物体,甚至在成功触摸后变成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在婴儿会直立行走前的5、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宝宝的爬行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宝宝不会爬行,就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
高级阶段——简单人际交往
这里所指的简单人际交往不是成年人的交往,主要是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的配合。简单交往阶段离不开两大基础:语言和直立行走。所以,在宝宝适龄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早教是很有必要的。宝宝通过直立行走去接触物体,扩大了视野;通过语言去表达喜好,但是婴儿的语言不会成句,成人无法理解,所以需要配合动作。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和年龄的阶段性
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可中断,且该心理过程会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和其他阶段不同,具有代表性。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按照顺序发展,无法跳跃,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会轻易变化,相对稳定。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个体发展成熟度在变化,造成了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这也体现了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3、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性
婴儿心理发展时期是儿童成熟心理时期的基础阶段,发展速度快。婴儿从呀呀学语到简单词汇,从观望到认识再到理解,从理解到记忆、兴趣、情感。这个阶段是婴儿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做铺垫。一旦这个阶段没有被重视,那么会影响到宝宝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1、感知觉的发育
(1)视觉:新生儿的视觉神经较为敏感,尤其是移动的物体、色彩鲜艳的物体、人脸。这也就是为什么新生儿认生的原因,因为他们喜欢看人脸的外形,眼球喜欢随着移动的物体转动,月龄增长之后能够辨别色彩和非色彩。
(2)听觉:新生儿出生后对声音也很敏感,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特别是成长到3—4个月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声音很兴奋。
(3)嗅觉:新生儿在出生后嗅觉就发育得不错,当哺乳时候会根据乳香找乳x位置。成长3—4个月后开始区分愉悦和不愉悦的气体,7—8个月后能够区分刺激性气味。
(4)味觉:出生后的宝宝从喂养母乳开始就知道乳汁的味道并识别,月龄成长后就能够用情绪表达令人愉悦的味道,比如说甜味、酸味。
(5)触觉:触觉是宝宝出生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的主要手段,宝宝的认知和依恋关系都离不开触觉,触觉的主要载体是皮肤、双手和嘴巴。
(6)知觉:知觉是感觉的发展和延伸,先有了感觉的初步印象再经过知觉的加工。一般来说,知觉活动开始于出生后4—5个月。
2、运动的发育规律
(1)从头至尾,婴儿先能抬头,接着会坐,然后直立、走路。
(2)从近到远,婴儿的肌肉先发育的部位往往是离身躯近的地方,比如先学会抬起肩膀。
(3)从不协调到协调,婴儿的神经发育不成熟,肢体协调程度在逐渐加强。
(4)从正面动作到反面动作,婴儿先学会向前走才会向后走,先会向前看才会向后看。
3、语言的发育阶段
(1)语言感知阶段:婴儿刚出生对环境不能适应,母亲哄着就逐渐不哭了,能够感知到熟悉的语言。
(2)语言——动作阶段:在想要得到某个物体的时候,往往嘴里发出声音,同时自己也会向那个方向移动。
(3)学说话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开始学会简单词组,会跟着大人说一些简短的句子。
4、心理活动的发育
(1)依恋母亲:新生儿在母亲的亲密接触和照顾下形成了特别的情感,那就是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关系能够促进婴儿的智力发育,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健康的情感。
(2)父婴交往:据研究显示,父亲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用来区别于母亲。父亲的角色对婴儿个性的养成和认识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婴儿会患心理疾病吗
事实证明,婴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很引发心理疾病,家庭关爱的缺失直接影响婴儿心理的发育。
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缝,其养育的婴儿心理就会抑郁;母亲为减肥而节食,婴儿会出现厌食的情况;父母离异,婴儿的行为就表现为忧虑和恐惧;婴儿幻想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而得不到,他就会感到内疚、自卑、愤怒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庭温暖、父母和睦、亲情融洽是婴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最好的营养。
1、断奶的心理问题
断奶是每个婴儿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大事,采取合适的办法是很重要的。有些母亲为了断奶隔离孩子,孩子见不到母亲会哭闹;有的母亲狠下心断奶发现孩子哭闹舍不得,又继续喂奶,然后又几次断奶,这样断断续续的方式没有取得效果反而刺激孩子。这些不合适的断奶方式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会造成婴儿厌食、哭闹、夜惊。专家建议,可以在断奶前几个月慢慢带着粥、饭等食物,给宝宝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
2、控制训练要循序渐进
婴儿逐渐长大,大小便需要自我控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训练,不能对孩子过分训斥和埋怨,更不要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练不要过早,因为婴儿的脑子发育程度不同以及对自身的控制力也有差异,但是差不多两岁半开始训练比较合适。
3、不要吓唬孩子
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家长不能吓唬孩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孩子在经过吓唬之后心理会留下阴影,以后再触碰相同的物体或者听到相同的话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性格也会变成胆小怕事。
如何从手指语言看婴儿心理
新生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经常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手指的动作是最常见的。
1、手张开,手指前伸
这个动作通常是在宝宝醒来的时候心情开朗,想邀请父母陪自己玩耍。
2、手指放松弯曲
这个时候宝宝手臂放下来,手指放松的弯曲,并且头也不再东张西望,说明累了。
3、轻轻握着拳头
一般来说当宝宝在睡觉的时候会这样,说明此刻正在做梦。
4、紧紧握着拳头
这个动作说明宝宝现在很紧张,可能是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畏惧,或者是身体不舒服。
5、轻轻握着小手,手臂放松
这个动作会出现在宝宝安静的呆在某个地方,说明宝宝现在正在享受独处的时光,不希望有人打扰。
婴儿的心理发展和大脑发育来自于营养和外界刺激,玩具是外界刺激比较适合的手段。婴儿除了日常生理活动就是玩,借助玩具进行玩耍就不会寂寞。不然婴儿就会发呆,无所事事,容易引起反应迟钝。父母在给不同年龄段孩子选择玩具是也要有针对性,不能给孩子玩不符合当前年龄段的玩具。
不同年龄段的玩具选择
3—4个月的婴儿
这个时期婴儿才会坐立,头能转向声源并且眼睛会跟着色彩明亮的物体移动,听觉和视觉能够初步配合。这个时期的婴儿,最适合宝宝的玩具是发出明显声响、色泽艳丽、高度和婴儿视线差不多的。
5—7个月的婴儿
这个时期婴儿能够挪向想要触摸的物体,手能够逐渐配合眼睛去抓移动的物体。这个时期父母选择玩具要注意大小,婴儿开始抓住物体就往嘴里塞,太小容易塞进嘴里,有危险性。这一阶段的玩具最好具备声音和动态,吸引孩子去抓取,能够锻炼孩子的四肢的协调性。比如会跳的青蛙玩具,能够吸引孩子爬行。
8—12个月的婴儿
这个时期婴儿的感官发育的逐渐完善,听视觉也进一步发育。该时期玩具最好具备真实感,或者带孩子去看真正的物体,比如看小狗、小猫,孩子看到后就会在脑子留下印象,甚至去模仿动物的声音。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说,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这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保育员与幼儿之间要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对的幼儿其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爱听;常常为一件小事哭个不停。不喜欢大灰狼,就把图书上所有大灰狼的眼镜都戳城洞洞;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就特别爱参加,等等。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玩具,又马上破涕为笑了。
了解幼儿以上的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幼儿的问题。对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玩娃娃家时,看见别人当妈妈,自己也要当妈妈,他们才不管一个家里有几个妈妈呢!因此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宜太多,但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过程中,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例如,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某位小朋友,“看小明坐的多直呀!”马上全班幼儿都挺起了小胸脯。如果需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说,“悠悠小朋友学习最认真了,眼睛使劲看着老师呢!”如果老师说,“小朋友,不要看外面了,外面没什么好看的!”则会引起更多小朋友看外面。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出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指点着小汽车数才会数清,而不会像大班幼儿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地说,“我画的是太阳”“是饼干”。
幼儿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会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讲反话。例如,在教学活动时,有一个幼儿要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上厕所,教师就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结果果真孩子们都去了。此外,对小班幼儿提要求也要具体,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幼儿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幼儿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保育员帮助解决。
活动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坐一会儿,很快就会有疲倦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中班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不少保育员都反映“中班的'孩子最难带”。与中班相比,小班幼儿还不大熟悉和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还“怯生生的”,加上动作、语言的速度相对慢些,头脑里的主意也不多,所以比较“乖”;而大班的幼儿懂得道理比较多,兴趣比较稳定,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事能比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因此显得比较懂事。中班的幼儿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小班那样乖巧听话,又不像大班那样懂事,但他们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活泼好动”。因为活泼好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不少研究发现,中班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在解决简单为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常识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实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晚期,儿童的心里特点开始接近小学生。
好学、好稳、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常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儿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切淘气行为也反映了幼儿的求知欲。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音;想拆收音机是想找里面说话的阿姨。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对类似拆坏玩具的行文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摆弄的材料,支持他们的研究行为,对探究事物过程中的失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实时地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橘子、香蕉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保育员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幼儿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2个月的婴儿心理发育 12个月宝宝心理特征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2个月的婴儿心理发育 12个月宝宝心理特征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12个月的婴儿心理发育 12个月宝宝心理特征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98387.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个月的婴儿心理发育 12个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永旺超市12月做活动怎么样 永...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天茂集团12月保费收入多少 天...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兰山区禁毒大队12月2日上班吗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21日台球决赛直播回放 1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3年btc还会涨吗 btc今年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27号西安疫情情况如何 1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万豪保级 12月31日入住算吗 万...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04年12月26号阴历是多少 04...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看12月1日 12月1曰的文章,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