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社融存量增速 2023年12月份社融数据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2月社融存量增速 2023年12月份社融数据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社融和货币供应量都是金融数据,对于投资者来说,它们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数据。因为与其他数据相比,金融数据不受统计方法的干扰,准确度更高。而且,金融数据往往是经济的领先指标,逻辑上讲,实体要繁荣,钱先得到位,项目有了融资才能上马,然后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数据一般两线经济增长1-2个季度。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概念,对于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来说,贷款是资产,存款是负债。社融规模和新增人民币信贷数据,大体可以反映实体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它们属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端。货币供应量(M0、M1、M2)与新增人民币存款数据,大体可以反映实体经济流动性是否充裕,它们是金融机构的负债端。
社融数据分析社融数据主要看当月新增值的同比变化,因为新增值能很快揭露实体融资需求和金融扩表意愿。需要注意的是,新增社融包括企业需要偿还的利息部分,随着企业债务不断水涨船高,利息不断累积,占用新增社融,并推高新增社融存量。
观察社融数据还需要注意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看,新增社融季节性冲量体现在1月、3月、6月、9月、11月有明显扩张,其他月份则明显收缩。仔细分析,这个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每年年初银行有谋求开门红、早投放早受益的考虑。相对应的,12月份一般是社融低点,一方面原因是当年信贷额度用的差不多了,还有就是为了明年的开门红储备项目。然后就是季度末多放点,季末用力过猛后下个季度的初月就少放点。
货币供应量分析人民币贷款里的票据融资大量增加时,一般认为银行现在处于低风险偏好状态,因为票据是低风险信贷的一种方式。
由于信托产品的刚兑属性被动摇,信托未来很难以影子银行的形式存在,未来大概率是做好财富管理和财富代际继承,回归信托本源。社融口径下的信托贷款可能会比较低迷。
委托贷款就是委托人提供资金,商业银行帮助委托人放款给指定对象,银行不承担信用风险。
为天线银行承兑汇票,它的波动很大,对社融的影响很显著。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存款负债,且不占用表内资本,银行自身存在着做大冲量的内在动力。
境内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占社融比重较小,不需过分关注。
货币供应量有三个数据,分别是M0、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M0即流通中的现金,流动性最强。M1等于M0加上单位的活期存款,流动性仅次于M0。M2等于M1加上准货币,准货币可以理解为货币基金。
分析货币供应量,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下。
第一个是财政存款变化。财政存款增加,意味着企业把钱上缴给了国库,货币从企业手中流向了政府部门,存留于实体经济的钱少了。反之,财政存款减少,存留于实体经济的钱就多了。因此,财政存款的增长会拖累M1、M2。
第二个是贷款。贷款可以派生出存款,对M2是正贡献。
第三个是债券。债券投资减去金融债券(银行债、存单、二级资本债等)才能够反映创造存款的债券部分。
金融数据的隐含信息M1与M2剪刀差直观理解,如果货币供应结构中的M1占比更高,那么货币在实体经济中流通速度就更快,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更明显。
具体来讲,如果企业对未来悲观,企业会更倾向于低风险的金融投资,将存款定期化,或者买货币基金、大额存单等,这个时候M1会向M2转化,M1-M2剪刀差就会收窄。
相反,企业对未来前景乐观,准备补库存或者扩大开支,就会选择将存款活期化,M1-M2剪刀差就会走阔。
除此之外,房地产销售转好也会导致M1-M2剪刀差夸大。居民买房时会将存款转向为开发商存款。如果开发商对楼市乐观,就会把居民存款用于购地等活动,变相的增加了M1。
社融与M2剪刀差当社融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的差值走阔,说明实体融资需求强烈,在耗完了银行体系的融资额度后,还有较多尚未得到满足的融资需求要靠非银机构补充。
全面降准仅1个月后,央行降息重锤落地。央行17日早间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月17日开展7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85%、2.10%,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其中,MLF操作利率为自2023年4月以来首次下调,同时进行的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近22个月来首次下调。
业内人士认为,对内保增长、对外与美联储3月加息“抢时间”等因素共同促成了1月MLF利率的调整。伴随1月MLF利率下调,将带动LPR报价跟进下调,明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释放货币政策靠前发力信号。这将有效对冲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那么,此次MLF降息对于债市影响几何?
一次略超市场预期的降息
在过去的一周,2023年首次中期借贷便利(MLF)如何续做备受关注,机构间对于MLF续做利率会否调降分歧较为显著。根据路透此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机构预期MLF操作利率将持稳。仅有三成受访者认为,鉴于经济持续偏弱,本土散发新冠疫情加剧以及房企风险持续暴露等给基本面增添不确定性,宽松政策加力的必要性在进一步上升,政策利率降息预期因此抬头,带动1月MLF利率调降。
花旗银行在报告中写道,中国PPI涨幅回落和CPI较为温和,使得央行有条件在抑制总需求疲软方面做出更多努力。1月对央行来说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进一步下调MLF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政策利率可在春节前生效。
鉴于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因此,更多的机构仍然认为,MLF操作利率将持稳。主流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重点仍然是保持定力。例如,中信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称,1月流动性缺口可能达到2.6万亿元(不考虑MLF和逆回购到期),处于较高水平,央行操作力度是最关键的变量,大概率通过OMO MLF熨平波动,但难现大幅宽松。央行1月降息概率不高。
什么因素主导MLF利率下行?
此次MLF利率的调降是近9个月来首度下调。2023年4月15日,央行宣布将1年期MLF利率从3.15%下调20个基点至2.95%,之后该利率一直持稳。那么,什么因素触发MLF利率下行按钮再度启动?综合主流观点来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通胀温和为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创造空间。
上周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实体经济需求仍然偏弱。从社融数据来看,经历2023年7月和12月两次降准之后,2023年12月信贷余额增速依然延续回落趋势,创下2002年6月以来最低。
据央行12日公布的2023年12月金融统计数据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报告,中国2023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206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1669亿元,预期2.43万亿元,前值2.61万亿元;中国2023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3万亿元,同比少增1234亿元,预期增1.24万亿元,前值增1.27万亿元;M2同比增长9%,预期8.7%,前值8.5%。初步统计,202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另据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PPI同比上涨10.3%,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自10月13.5%的高点连降两月,拐点已现;CPI同比上涨1.5%,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再度降至2%以下。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持平。此前市场普遍预计PPI、CPI同比涨幅回落,而实际回落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
2023年收官月的相关经济金融数据凸显开年后的稳增长压力。在东方金融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在降息带动下,接下来信贷、社融及M2增速整体上将进入一个较快上行阶段,宽信用进程将明显加速。与此同时,综合考虑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也在积极推出有利于稳增长的政策措施,预计202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同比有望保持在5.0%以上,进而确保宏观经济增速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区间(5.0%-6.0%)。
而除了国内基本面的压力,王青认为,外部因素方面,美联储最早3月就可能启动加息。为避免国内降息与美联储加息“撞车”,进而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较大下行压力,央行1月降息落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
“利好兑现并不代表利好出尽,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未止的情况下,难言本轮货币宽松将止于此次降息,后续货币政策走向仍需密切观测经济基本面和房地产市场边际变化。”王青表示。
由于1月MLF下降10个基点,预计本月20日公布的1年期和5年期LPR同步下调概率较大。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1年期LPR自2023年4月以来首度下调5bp至3.80%,终结了之前连续19个月的“原地踏步”;而5年期以上品种利率则连20个月持平于4.65%。
降息落锤,债市盘初短暂亢奋
作为债券市场定价的锚,MLF降息落锤之后,银行间现券收益率盘初直线下跌,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短期走低2.50bp至2.7675%;10年期债主力跳空高开,市场买盘旺盛,涨幅迅速扩大至0.24%,升创2023年6月15日以来最高水平。
不过,多头情绪宣泄之后,国债期货震荡回落收窄涨幅。截至17日午盘,10年期债主力T2203报100.750,上涨0.07%,成交5.36万手;5年期债主力TF2203报101.780,上涨0.12%,成交2.53万手;2年期债主力TS2203报101.110,上涨0.06%,成交1.13万手。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明显下行后转而反弹,截至午盘,10年期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下行0.65bp至3.0765%,盘初一度下行近2bp;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近1bp至2.7830%。
上周一,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低至2.80%关口,此后几日,该利率温和下行。展望后市,10年期国债利率在政策利率利好之下,还有多大下行空间?对此,市场看法依旧存在分歧。分析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MLF、以及后续LPR降息之后,社融有望实现2023年“开门红”,加之财政政策可能发力,社融上行,银行合意的配置资产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可能会略有下降。因此,10年期国债利率窄幅波动的概率较大。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提醒,考虑到目前债市加杠杆的水平依然偏高,流动性变化的影响预计也会随之放大,需警惕市场过度乐观的预期落空后,面临利率上行风险。
明明同时建议,投资者在一季度需警惕国债净融资超预期会带来的利率上行压力。他表示,国债增大供给预计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可以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基建投资等逆周期项目,也从侧面为减税降费提供了空间,改善企业的盈利预期。对于债市来看,国债净融资额提高,有可能挤占金融机构对于政金债以及其他券种的配置规模,在供给增加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整体易上难下。此外,当供给压力极为突出时,也会因缴款等原因进一步抽离银行间市场的资金。
但亦不乏乐观看法,兴业证券固收分析师罗雨浓认为,对债市而言,降息不代表利多出尽,更应该看到降息背后隐含的基本面下行压力。缺乏抓手的背景下稳增长见效尚需时间,1-2月仍处于债市的做多窗口期。
弘则FICC章左昊也认为,对市场而言,最直接的利好就是国债,在降息周期开启的背景下,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周期还将延续。
元旦假期后的第二个交易日,银行股迎来突破。1月4日,中证银行指数涨幅1.99%,突破前期的震荡平台,达到2023年7月中旬以来的新高。
?
从2023年10月31日的收盘价算起,中证银行指数涨幅17.23%。领涨A股,强于其他板块,也强于A股的主要指数,有成为本轮行情龙头的潜质。
银行股能否持续领涨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2023年7月断贷潮引发的银行股大跌
说起现在的银行股大涨,就不得不提一下2023年7月中旬到10月末的银行股大跌。
7月中旬,由于一些楼盘交付困难,出现了业主“断贷潮”。当时有券商的研究报告指出,“断贷潜在规模高达数万亿元”。
这个数据肯定是拍脑袋算出来的,却引发了市场对银行股资产质量的担忧。再加上股票市场大势也不好,银行股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一直跌到10月末,四个月跌幅19.7%。
?
2023年11月以来,银行股出现V型反转,开始走强。其中招商银行已经从10月末大幅反弹了44.11%。
?
银行股的反弹,有此前的大跌的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分析什么因素是主导对看清未来走势很重要。
投资者需要思考:是什么促使了银行股的反弹?银行股的反弹是仅仅修正此前的大跌,还是更大行情的序曲?
银行股上涨的逻辑之一:宏观触底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3%,期间受到了房地产市场出清和疫情不时出现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收缩的时候,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呈现缩表的特征,贷款减少、支出减少。
企业部门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大的时候,会缩减投资,减少设备更新,体现在信贷上则是信贷需求缩减。
居民部门由于受到宏观不确定影响,收入也不稳定,然后提前储蓄,减少消费,消费贷规模也缩减。
这种时候银行信贷增速回落,息差也收窄。银行面临着业绩增速压力和资产质量压力,所以银行股出现大幅调整。
?
银行是宏观经济的放大器,宏观好的时候,银行业绩弹性大。宏观不好的时候,银行业绩承压严重。
11月以来,疫情防控逐步调整,宏观经济预期转向,2023年经济恢复正常增速的概率大增,也就是GDP增速5%左右。
经济增速回到正常区间,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保障;疫情的影响散去,银行能放出更多贷款给企业部门和居民,业绩也会好转。
银行股上涨的逻辑之二:地产转向
“地产好,银行才好”,现在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前的时候大家关注地产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关注地产公司贷款的资产质量,这些贷款一般都有担保,所以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并不大。
?
自从2023年7月断贷潮发生后,才看出来其实规模庞大的居民房贷,也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有着潜在的风险。
地产风险的暴露,是压制银行股的因素。同样,地产的好转,政策支持地产,也会成为利好银行股的因素。2023年11月以来,金融支持地产政策层出不穷,从信贷、债券、股权三个方面保优秀的地产公司。
?
政策从“保项目”,转变为“保主体”,地产公司继续出现风险的概率大减。地产对银行股的影响,从风险扰动变为利好刺激。
2023年房子一整年销售不振,这也导致2023年销售基数较低。进入2023年后,在低基数的基础上,适度增长可期。房屋销售恢复增长,同时利好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资产质量,届时将更加利好银行股。
银行股上涨的逻辑之三:宽信用发力
2023年,政策的主线是“宽货币”;2023年,政策的主线会变为“宽信用”。
宽货币就是在货币市场提供大量的货币流动性资金,市场流动性宽裕。宽信用则是信用扩张,表现为促进实体增加借款,增加信贷规模。
2023年11月份,社融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109亿元,数据不好。但随着财政政策支持和宽信用发力,2023年预计社融增速会保持在10%以上。
?
2023年,会是财政大年,财政政策已经靠前发力。政府融资保持高位,是支持社融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经济企稳和宽信用深入,社融的主线也会逐渐切换到企业部门和居民。
宽信用,增加社会融资,需要借助银行的力量。过去三年疫情期间,我们不时看到需要银行站出来“让利实体”。
既然疫情因素逐渐消散,银行就不用站出来“让利”,而是用专业能力做大规模。宽信用做好了,也是对实体经济的助力。
总结:低估值遇上基本面好转
综上分析,我们看到了银行业正在迎来基本面的反转。担忧落地、利好频现,资产质量好转、信贷规模会增加、息差收窄压力变小。
但投资是多维度的,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基本面,还需要考虑估值。
市盈率估值方面:中证银行指数,现在市盈率为4.57倍,处于十年来的低位,甚至低于2023年的资金荒、大熊市时期。
?
市净率估值方面:中证银行指数,现在市净率为0.54倍,同样处于过去十年来的最低位置。
?
极低的估值,遇上基本面好转,我们会立马想到一个词语“戴维斯双击”。不错,虽然现在银行股已经反弹了不少,但戴维斯双击的威力还没体现出来,未来依然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整个2023年,都是银行股表现的时候。“2023年黯然失色的,2023年将会绽放异彩。”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2月社融存量增速 2023年12月份社融数据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2月社融存量增速 2023年12月份社融数据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12月23号王者更新时间表 12月23号王者更新时间是几点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12月社融存量增速 2023年12月份社融数据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98448.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社融存量增速 2023年12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23号王者更新时间表 12月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12月份缺什么五行属性 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哈尔滨村官面试12月几号开始 ...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川传开学时间 川传2023新生开...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平度5月12日天气如何了 平度5...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老虎出生在12月底好不好 老虎...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9号广州设计展会时间 12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7号邢台限行吗今天 12月7...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2月13日公祭日简介 十二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