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铁壶茶具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铁壶为何令茶器藏家如此着迷呢和铁壶茶具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茶人为远道而来的宾客司茶,选一套心头好的茶具,备一套最顺意的摆置,而茶则带着丝丝清香,这样的一次茶会,最是令人神清气爽。
但茶会从来都是这么简单的一场品饮。
茶人不紧不慢地燃香,提壶,煮水烫杯、置茶,行茶,当宾客捧起茶碗,看着那清澈一盈碧绿,偷得浮生半口闲,胜过十年长梦。
在沏茶的人手里,每一件茶具都洋溢着灵光,银壶如月,铁壶沉稳;若是能寻得儿个锡杯来,就为这场茶会添了文人气。
一片石、两枝花、盘中枯木,都可以捧上前。在日益追求鲜亮却不知不觉失去了味道的今天,古色古香的茶室为我们追忆其古物上令人依恋的温度,这也是很多茶道具藏家心仪和追求茶道具的原因之一。
早在宋代时即讲品茶“三点”:佳器、天朗气清、坐有意趣相投之士。
日本铁壶的历史长达三四百年,在江户(1615-1868年)到昭和(1926-1989年)时期最为盛行,期间仅口本京都地区就出现了百余家铁壶堂号、近千位釜师。
比较著名的有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松荣堂、竹影堂等著名堂号一。
一个让藏家们对茶具如痴如醉的原因是,随着不同的时节生出不同的茶叶,去准备不同的茶会,为茶会选择不同的茶道具,可生出独一无二的风景,无论主或宾,都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而好茶配佳器更是首要条件,器皿的古朴、清雅或是精致,均可为品茗增添意境之美。
诸多茶器中,来自日本的传统铁壶,正随着茶文化尤其是普洱茶的推广,成为茶人眼中的新宠。
铁壶煮水除了吸附水中的氯离子,释放二价铁离子,益身养生之外,亦能让水的味道明显甘甜、口感更加细滑、圆润;
而保存得宜的老铁壶,其肌理、纹饰与其古老的锈色、及颇具年代感的包浆和皮壳,展现出的悠远韵味,更令人爱不释手,深深着迷。
由于受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许多日本老铁壶中,大量运用汉字诗词、古典纹饰、民间故事、吉祥物语等装饰,很自然成为国人喜好的茶与精神文化的连结体。
遗憾的是许多经典老铁壶在经历了战争破坏以及保养不当等而致存世数量大减,完好保存至今的实属稀有。
从而以日本铁壶为代表的茶道具渐成瓷杂拍场黑马。2023年,北京匡时春拍中推出的“可以清心”一一近代茶道具专场,拍品总数156件,总成交价达1686.2万元。
重点推出的日本金、银壶为历代著名斧师纯手工所造,其中囊括有藏六、中川净益、石黑光南、真锅静良、龟文堂、金寿堂等众多名家精品,表现不俗。
同年,日本龙文堂安之介造铁壶以28.75万元成交,霰打银壶10.12万元成交。
当茶叶于杯中缓缓舒展,茶味是慢慢品味才慢慢变浓,超脱世俗的清新也是慢慢洋溢开去
茶意正浓,眼前有良器百点,无论是金银铁质茶具,抑或紫砂天目,不妨在此寻得儿件适合时节和心境的茶具,生一场美好回忆。
大唐君愿与茶人、藏友共同品赏每把铁壶背后的故事,从造型与纹饰以及每个细节的品味中穿越时空,体验到釜师们的细腻功力、执着心境以及其中蕴含的千言万语。
继露营盛行之后,今年冬季“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纷纷追求的入冬的休闲方式。
一群人围着火炉,煮一壶茶,再搭配柿子、橘子、红薯、花生等水果零食,喝着茶,吃着零食聊聊天,既暖身又为清冷的生活环境,增添几分情致和雅趣。
“围炉煮茶”古已有之,苏东坡有“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之句,杜耒诗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古代书画中,亦有不少围炉煮茶的佳作,如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一样不落,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明唐寅《品茶图》,主人坐于案前读书,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是其晚年创作的工笔精细画作,画中唐代名士卢仝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划得细致入微。
本期梳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的“围炉煮茶”,以飨读者。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刘松年(活动于1174—1224年),浙江钱塘人,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间,供职画院。画中呈现的是宋代点茶法。左画面绘二侍者备茶,一人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棕制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
另一人则立于桌边,左持茶盏,右执茶瓶正在点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
宋 赵佶 文会图 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西元1082-1135年),姓赵名佶,性好书画,秉赋极高。山水花鸟人物莫不笔墨挺秀,雅韵宜人。
宋 赵佶 文会图(局部)
本幅描绘池边大树下,一群文士正据案饮宴。
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备茶,其中一人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来盛行的“点茶法”。人物皆神情雅俊,衣褶挺劲生动。竹树具用双钩,笔笔细劲,如钢针鑴铁,必尽全力。通幅笔迹繁细,千丝万缕,而无一懈笔,盖极精妙之能事矣。
此画庭台器具描绘得极为华美,有别于五代时文会图简单的背景,北宋的文会图系置于完备的花园场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园林的发达。
此图右上虽有徽宗题诗,左中有他的画押,左上另有蔡京题诗,但俱属可疑,应是画院中名手之作。
宋 钱选 画卢仝烹茶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钱选 画卢仝烹茶图(局部)
钱选(约1235—1307年),字舜举,号玉潭,浙江吴兴人,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此画设色明艳,笔画精细。画中茶器,以朱泥宜兴茶壶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叶茶泡法。
画中三人,一煽火烹茶,炉上置单柄壶,旁置一双层朱泥提梁壶;正面白衣文士为唐代诗人卢仝(约795—835年),身旁摆放三足朱泥茶壶、白瓷茶瓯、朱漆茶托、书画册等,反映出文人相聚,品茗论书的隐逸生活。
宋 刘松年 斗茶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刘松年 斗茶图(局部)
宋 刘松年 斗茶图(局部)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
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本幅有明代官员、书画家范允临(1558~1641年)行书题跋《斗茶歌》。
明 文徵明 品茶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品茶图(局部)
文徵明出身文人世家,一生大多优游山林,追求自然。
作品中多为生活写照。一生嗜茶,曾自谓:“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他以茶入诗、入画、入书法,画中所表现的文人品茶,亦颇具代表性。
此图绘与友人品啜雨前茶的场景。环境幽雅的草堂中,二人对坐品茗清谈,几上置茶壸、茶碗;堂外一人正过桥行来。茶寮内一僮煽火煮泉,准备茶事,一场小型的文人茶会即将展开。
明 唐寅 品茶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品茶图(局部)
本幅有唐寅行书自题: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吴郡唐寅。
明 唐寅 品茶图(局部)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江苏吴县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同被誉为明四大家。此图绘冬日文人读书品茶景象。
寒林中草屋三楹,主人坐于案前读书,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侧屋几上置茶壶与茶瓯等,整体呈现文人悠闲的山居生活。
《品茶图》为乾隆皇帝陈设于河北盘山静寄山庄“千尺雪”茶舍的壁上之珍,画上书有乾隆每次驻跸的题诗及“静寄山庄”钤印。
明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玉川煮茶图。壬子冬日为逊之先生写于虎丘僧寮,丁云鹏”,钤“云鹏”朱文印,“南羽”朱文印。另钤“三天子都外臣”白文印,“沈树镛印”白文印,“韵初审定”朱文印。壬子为万历四十年(1612)。
图中描绘出唐代名士卢仝煮茶的情景,是丁云鹏晚年创作的工笔精细画作。卢仝(约796—835年),济源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移居洛阳。
诗文俱佳,曾作《月蚀诗》以刺时政,得到韩愈的称赞。性好饮茶,所作《茶歌》中句多奇警。
画面上的卢仝身着便服,头戴襆巾,手持羽扇,单腿盘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背后怪石嶙峋,修竹碧绿,两名仆人在旁侍候。
卢仝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划得细致入微。画面花、竹、芭蕉笔笔刻画工整,怪石的阴阳、纹理交代清晰,赋色清淡冷隽,葱翠欲滴,闲和严静的幽雅气氛直扑人面。
人物衣纹则用飘洒不群的高古游丝描,或清圆细劲的铁线描,以区别不同质地的衣料,显示出画家别具匠心之处。全图的绘画技巧变化多样而风格基调统一,人物神情生动,树石生机勃勃,笔法如行云流水,超然出众。
明 王问 煮茶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王问 煮茶图(局部)
王问(1497-1576年)字子裕,江苏无锡人。
明代中期文人画家。此卷画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纯以线条作画,左面主人于竹罏前,聚精会神地挟炭烹茶,罏上置提梁茶壶;对面文士展卷挥毫,状至愉悦。
席上备有笔、砚、香炉、书卷等。整体呈现文人相聚,论书品茗,弥漫书香、茶香的清雅悠闲生活,这是晚明茶画上常见的题材之一。
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为十六开册页之一。画面描绘胤禛(雍亲王)身着汉族文人服饰,手捧书册专心阅读,足下是热气腾腾的火炉。
画中引人注目的是左侧的多宝柜,内置文人雅士喜好的古代彝器、珍本书籍和字画手卷,于此可见主人公高雅之情趣;画面右侧的茶具、食盒则暗示了胤禛此时安适松闲的状态。
槅门外迎寒绽放的梅花不显示了主人不凡的品位,亦反衬出小暖阁内的温暖舒适。
全图工整精细,色彩明丽,立意十分别致。此幅正契合了《悦心集》卷二罗大经之《山居述事》的意境:“雪满中庭,月满中庭,一炉松火暖腾腾。看罢医书,又看丹经。”从本幅可以看出胤禛对雅士闲居生活之向往和其清丽典雅的审美情趣。
(来源:美术报)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
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艺术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建盏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物极必反,元明之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盏开始衰落,淡出国人的视野,还被称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品茗玩盏,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把国家都给玩没了,也就有了爱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说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爱好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给鸡喂食的碗变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宠。
由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斗茶是一种古代时期比较流行的休闲文化活动,据说最早是源于福建的建州地区,在唐代被人们称为“茗战”,到了宋代之后称为“斗茶”。
斗茶,顾名思义,即对茶的优劣进行一番品评排序。在宋代,点茶,与“焚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四艺”。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的时间,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之初乃是“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见宋人唐庚《斗茶记》)。随着斗茶之风遍及朝野,尤其是文人更为嗜好,斗茶由论水道茶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据宋、明人的文献记载,斗茶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铁壶为何令茶器藏家如此着迷呢和铁壶茶具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