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日本铁壶的历史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日本铁壶介绍和日本铁壶的历史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铁壶于台湾日渐流行,并在2023年前后开始进入大陆喜茶人士的视野。很快,它就以造型,文化底蕴等因素打开了中国市场。
铁壶极重,容量也并不大,并且价格也远超于普通的煮水器物,它的价值在何处?
艺术性,手工锻造,耗时漫长,独一无二,数量上的限制,给这些沉重的铁器赋予了一层名为”稀有“的荣光。
这些漂亮的物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它们来自哪里?起初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荣耀一直伴随着它们还是也曾经光芒暗淡过?
缘起
南部信直,风云变幻中的强者,修筑了盛冈城,正式成为藩主,拥有了这片土地。这是一块对铸造业来说得天独厚的土地,盛产铁砂、岩铁等优质的铁资源,以及配套生产中需要的川砂、黏土、漆和炭等原材料。
占据了这片土地的南部信直,立刻大力发展铸造业,并从京都等地邀请来众多优秀的铸造师。
铁器制造,于盛冈蓬勃兴起。
初现
时间向现代流淌100年,藩主之位传到了利雄公这里。此时茶道已经风行于上层社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甚至很多官员之间的交往都是借由喝茶建立的。
煮茶,自然需要沸水。
南部家族把持的盛冈地区产出的汤釜(煮水用的铁锅),被幕府和各地藩主频繁互赠,或赏赐给武士。
盛冈铁器声名鹊起,又由于盛冈地区的藩主姓南部,渐渐的,南部铁器代替了盛冈铁器,广为流传。
南部汤釜虽因其质优而得以普及,但作为一只没有提梁和壶嘴的铁锅,使用时需要用勺子舀出沸水,用得久了自然觉得有些不便。恰巧此时,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煎茶法,隐隐将对铁釜的升级需求显露出来。
有需求,就有改进的动力。
利雄公的御用釜师三代小泉左仁卫门,给铁釜开了个口,铸上一只壶嘴,再在釜上部安了一条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并将釜的体积缩小。带壶嘴、提梁,缩小后的铁釜就成了铁瓶(即铁壶)。
铁壶用起来更加方便,很快就代替了原来的铁釜,成了煎茶必备,风靡整个日本国土。自此以后,铁壶的制造再没有脱离过提梁、壶嘴这个雏形
分流与兴盛
铁壶替代了铁釜,成为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后,它的发展开始出现分流。一支面向普罗大众,为南部壶;另一支走阳春白雪的路线,名京都壶。
两派间的不同,风格与使用人群是其一,铸造方法为其二。
南部壶,非地理意义上的南部,而是上文提到的起源地盛冈地区的藩主姓南部而得以命名。
朴拙,南部壶最大的特点。使用传统铸造法,壶身几乎为黑色,壶盖、提梁与壶身使用同种材质,颜色也一致。整只壶浑然一体,乍一看黝黑无华,细看则有各式暗纹,低调的很。
想要获得一只南部铁壶,需要经历大致四个部分,历时至少两个月。先构思,然后做铸型(模具),接下来溶解浇铸,最后加工,粗略分为这四大工序。
构思确定铁壶的型状、纹饰、壶盖、壶嘴、壶的大小所有的一切都要想好,做到“心中有把3D的壶”。
制作铸型这是南部铁壶制作过程中最独特的一步。
1先以原木(现多用铁板)制作壶上半部,下半部与壶盖三个部分的木型。木型为片状,用于转刮川砂黏土混合物制作铸型。
以薄铁片制成的“木型”
2取来一只粘土实型(圆环状粘土圈,厚实,中间空心部分用来制造铸型),放入细川砂与黏土的混合物。正中间插入做好的木型,开始旋转。
一圈圈的旋转中,不停添加更细腻的砂土混合物,直到刮出平滑细腻,符合设计者要求的形状为止。
3在由川砂和粘土构成的“砂模”干燥之前,要给它纹上想要的花纹。在南部铁壶的制作中,通常是以金属棒将纹饰押入砂模,这样浇铸出的铁壶纹饰温润平滑,才是合格的南部铁壶。
4由于铁壶是中空的,所以还需要制作一个中子放在砂模里。放好之后,900℃炭火高温烧一烧,铸型正式做好了。
中子比砂模小一圈,这一圈空隙就是铁水发挥本领的空间,也就是铁壶真正的诞生地。
之后的溶解浇铸和深加工要容易理解很多,铁水灌入铸型中,冷却后取出,再次于900℃的木炭中加热形成防锈的氧化膜,之后边加热边上漆,打磨上提梁。成为一只可以陈列在商品架上的南部铁壶。
回顾一下制作过程中使用到的原材料:铁砂、川砂、黏土、炭、漆,每一种都可以在盛冈地区找到丰富储量,此处铁壶制作的兴盛,完全是水到渠成。
京都壶,指京都地区打造的铁壶,亦叫关西壶。阳春白雪,主供富裕阶层使用。
一点都不低调,盖子通常由铜打造,上配莲花等造型的壶钮,提梁形态各异,用于仪式中极尽端庄奢华之意。
与南部壶不同,京都壶采用的是失蜡法铸造,没错,就是我国古代普遍用来制作青铜器的失蜡铸造法。
先以蜡雕刻出需要制作的形状,然后附砂,烤模。加热过程中蜡融化流出,留下一只成型的砂模。将铁水注入砂模中,冷却凝固后敲碎砂模,获得铁壶。
最后一步敲碎砂模的操作,直接赋予了京都壶“唯一性”。
在手工制作的前提下,每一个蜡型与砂模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设计的样式相同,呈现在手工雕刻的蜡型上,也不可能出现两只一模一样的。
模具用一次就砸碎,每一只壶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仔细想想,好像也很符合皇室贵族的炫耀标准。
京都壶的制作工艺特别讲究传承,第一个利用失蜡法制造出带有浮雕的铁壶的四方安之助,算是京都壶派系的开创者。
那是1800年前后的事情,平平无奇的煮水铁壶只是被当作器物使用,但是煎茶已经风行于富裕阶层,隐隐开始有文化滤镜的加成。
龙文堂的创始人四方安之助敏锐地感受到了茶道的上层设定和铁壶的平凡之间的欠缺,他觉得频繁出现在煎茶过程中的铁壶,也应该和茶具一样高大上起来。
利用隔壁中国曾经的失蜡法技术,他铸造出了带浮雕图案的铁壶,果然,深受贵族阶层喜爱。一传十,十传百,京都有个人会造奢华版铁壶的消息不胫而走。龙文堂携京都铁壶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后来,龙文堂二代釜师的得意门徒学成之后,自立门户,建立龟文堂。
另一位门徒虽未建立堂号,但以“藏六”落款代代相传,因其设计糅合了中国青铜器的图腾纹样,风格及其独特,一直是皇室御用釜师。
就这样,在四方安之助奠定了铁壶在茶事中的地位后,京都壶派系名家辈出,精品不断,一时间百花齐放,称得上是京都铁壶的高光时刻。
很快,明治维新开始了。意识到出口和附加价值重要性的日本政府,大力向海外宣传铁壶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性,尤其是京都铁壶繁复的纹饰,极具东方韵味的造型,敲开了欧洲的大门。
一时间,风头无两。
没落与回温
1939,罪恶的开端。
与武器制作相关的各种资源,铁、铜等金属,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同时政府征召了大批铸造师从事武器生产工作,仅留下少部分人继续铁器的制造。
而这种制造,仅仅是为了保持技术不失传。在战争机器面前,不需要任何艺术创造。
战后,铝制品来了。它们更轻,更便宜,很快就占领了战后一片贫瘠的日本市场,民众对铁器的需求大幅度降低,更别提煎茶用铁壶这样奢侈的器物了。
食不果腹的年代,喝茶什么的,都是浮云。
就这样,南部铁壶和京都壶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南部壶最惨烈的时期,继续从事铸造工作的釜师仅剩下16人,不过好歹是将技术流传了下来。
京都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一场浩劫之中,不仅前文提到的龙文堂、龟文堂技艺皆失传,整个京都壶的制作工艺都在昭和年间销声匿迹,现存的铁壶损坏一把少一把,不知何时就会彻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千禧年后,政府开始扶持传统工艺,铁壶重新走进世人眼中。
与曾经纯手工制造不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铁壶为工业产品,新的制作方法和批量生产的模式,令现代的铁壶失去了老铁壶的艺术性。
御釜屋手工砂铁壶的原材料:
当然,作为煎茶煮水的器具,它依旧十分优秀,不求收藏的前提下,买它足矣。
收藏家们追逐的则是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经过岁月洗礼的手作铁壶,这些老伙计现存不太多,每一把都弥足珍贵。
也多亏收藏家们对手作铁壶的推崇,让目前南部地区(岩手县)依旧坚持手作的铁壶工坊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虽然京都壶坏一把少一把,幸好南部壶的生命之光还亮着。
铁壶的兴衰,一场时间与传承的较量,一场倾国之难下的坚守。值得庆幸的是,这世间,总有些人愿意举起火把,哪怕它只能带来点点星光。
来看一看吧,来岩手县,看一眼这滞留人间的国技至宝。
很多壶友买壶,往往是凭一时眼缘,一见钟情。若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可能说不清楚,反正就是喜欢。如果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肯定是因为壶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打动了你。正所谓“细节是魔鬼”,一件艺术品,打动人心的往往正是它们的细节。
一件好的紫砂作品,通常在细节处理上很到位,哪怕只是一件看似简单的光素器,要表现出精、气、神,细节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壶肩好比人的肩膀
如果这部分足够挺且充满张力,就能让人感到精气足。肩的饱满程度,是直接影响整把壶精神的关键,亦是对作者功力的考验。
壶盖好比人的头部
头需占足够比例,但不能夸张,不能抢占身子的视觉比例。壶颈要比盖子窄,这是人体比例的特征之一。
从经验来看,壶钮的形状和细工程度,是体现整把壶细工的关键。看到壶钮做得细不细,就可以断定整把壶做得细不细了。一件上品的壶钮形状要均匀对称,要饱满不臃肿。
壶腹是体现身筒线条美的收官部分,胖一分则显稳重,瘦一分则显挺拔,壶腹是壶体中心掌握的关键点。
远观,子母线上下厚薄近乎一致,宽厚统一,意为天下合。近观,子母线上宽下窄,上厚下薄,其要表达的意思:头要压得住脖子。
很多作品,盖上盖子觉得很好看,但把盖子摘掉之后,就会觉得比例不对,尤其是流和把所占比重问题。好的壶,应该是把盖子摘掉,一样能感觉到左右均衡。
漂亮的一捺底,线条柔和,光净整洁,而且均匀对称,一气呵成,衔接过渡自然。
除了以上几点细节之外,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粗细
这一点体现在流把钮上尤甚,好的作品在三部件上都分别有着细微的粗细韵律变化,大家可以看下这款石瓢壶型。每个部位间粗细变化自然,一眼看着就非常舒服,一点也不突兀。
徐汉棠石瓢
2、明针
这点也非常重要,老一辈艺师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好的明针呈现出的那种不养即成的质感也是气韵的重要体现。
3、曲面
紫砂壶器是由多根线条构成的立体实物。我们以手工成型的紫砂器为实际参照物,只要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圆器、方器还是筋纹器,构成手工紫砂壶器的几乎所有线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直线,反之,每一根都是弧线。这些弧线的表达方式包括圆弧线、抛物线和S线,由此构成了一个个曲面。
4、整合度
5、过渡
除了看结构以外,还可以看部件相接的过渡技法,简单的拼接往往是没有气韵的。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仿古壶的过渡是非常完美的,一眼看之令人瞬间怜爱。
购买之前敲一敲,清脆悦耳的就是真紫砂,声音沉闷的就是假紫砂。很多人都笃信这一点,于是看到一把壶总是要去敲一敲才放心,可是这样真的有用吗?
为什么会有敲击听声辨壶这一说?
以前进行紫砂壶烧制多是采用龙窑,那时并没有控温烧制,全靠烧窑师傅对温度的把握。而不同泥料对烧结温度都有要求。
当壶出窑后,有的制壶者为了判断这把壶烧的温度到不到位或者有没有开裂、暗伤,就会用壶盖敲击壶身,通过音色来判断。而更多的壶友,则是没有这种辨别能力的,笼统的称清脆沉闷是无法确认的。
敲击并不能判断紫砂壶好坏
1、泥料目数越高的壶,敲击时声音就越清脆;泥料目数越低的壶,敲击时声音就越沉闷。因为泥料目数高时结晶度也高,通俗来讲就是瓷化程度,比如瓷器的声音肯定比紫砂壶要来的清脆。
2、壶的形状以及大小不同,声音会有所区别。壶的形状不同,则敲击时内部共鸣的路径不同,听到的声音就不会一样。而壶的大小不同,共鸣半径不一样,当然也会有所区别。
3、壶的胎体厚度不同,敲击时声音略有差异。胎体比较厚则声音略显沉;胎体薄则相对会清脆一些。
4、通过敲击壶能听声辨出壶本身是否有暗裂?实际情况是,通过敲击而听出壶是否有暗裂时,表明裂得很历害了;如果只是一点点的暗裂,是听不出来的,即使是对于老师傅而言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5、一些冲浆壶和严重添加化学颜料的高目数的壶,无法通过敲击声音辨别。
6、敲击壶体所发出的种种声音与泥料的档次无关,也与壶的做工好坏无关。
许多壶友经常讨论如何判断紫砂壶的真假,其中有一条:
紫砂有其独特的颗粒感,如果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的,就是真的紫砂壶,如果是光滑细腻的就是假的。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今天我们来聊一下。
紫砂的砂
紫砂是一种矿料,本身含有石英等介质颗粒,不同于瓷器,砂是其烧成后的体现,也是紫砂的特点。
▲紫砂原矿石
这么一说好像上面的说法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是要具体分析。
紫砂壶表面摸起来粗糙、细腻,其实是取决于其泥料的目数。
在紫砂矿风化后,研磨成颗粒的时候,会使用筛网,而泥料的目数就是根据筛网的目数来的。
▲矿料筛网
目为直径单位,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个数,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等。
目数其实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细,目数越小泥料越粗,目数越大泥料越细。
一般来说,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壶身的凹凸感、颗粒感就比较明显,透气性也较好。
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壶身表面就会比较光滑,如120目这种泥料,就少了那种颗粒感。
另外朱泥的泥质也是比较细腻的。
▲目数示例
壶身摸起来的颗粒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手感,什么是粗什么是细可以说是比较主观的,壶身颗粒感只能作参考却不能作依据。
光滑表面
那些所谓假紫砂,大多是灌浆壶、添加水玻璃的手拉壶等等,这些工艺的泥料要求都是很细的,一般多为200多目。
所以这样的壶出来,表面都是比较光滑的。
▲手拉胚
这么一说好像开头的说法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是要具体分析。
为了掩盖这一点,有的人会在表面进行喷浆,即将调砂的泥浆喷于壶表面,这样再进行烧制,壶表面就也会有颗粒感。
但是这种颗粒感不同目数粗的那种,前者都是浮于壶表,而后者是融于壶身的。
▲60目子冶石瓢
综上所述
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和细腻,只能作为判断的一个参考而不能作为一个依据。
看一把壶需要从多方面,仅凭一点是不可靠的,否则就是钻了牛角尖了!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铁壶介绍和日本铁壶的历史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刘也涵陶艺 刘也涵紫陶
下一篇:更多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