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轩文>茶器

柴烧技法 柴烧的各种效果

分类:茶器发布者:金色索玛花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柴烧的各种效果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柴烧技法和柴烧的各种效果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柴烧技法 柴烧的各种效果

一、什么是柴烧?

从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

然而事实上,我们通常指的柴烧源于日本的美学,多用于茶具和茶室用器。对发色、原料、器形、韵味等因素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柴烧作品:

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不上釉(自然釉):

上釉(底釉):

1、土:柴烧作品里材质以陶土居多,陶土的耐热好,通过柴烧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沉稳、内敛之美。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相对的,用瓷土进行柴烧,颜色通常是均匀的灰褐色或棕色。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陶艺家有时会将瓷泥和陶泥混合,调配出属于自己的泥料。

2、柴:柴烧选用的木材一般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以松木最佳,烧窑时,窑主通常将木头靠在窑壁上,利用窑温帮助其干燥。

3、窑: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下面是两个柴烧作品的对比:

4、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上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5、自然落灰釉:

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而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在传统烧造中,窑工会用匣钵承装陶瓷,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窑灰的接触。

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以及温厚的触感,是人们厌倦了极度工艺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

自然灰釉通常是粗糙亚光的,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

柴烧的魅力,无法用言语形容得一清二楚,烧制中的偶然性展现了其特点,而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触其中朴实得惊艳的美妙。

三、柴烧全过程:

进窑前作品做最后的修整:

由于柴烧成本极高,陶艺家通常会先将作品素烧(不易变形且方便存放),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将全部作品共同放进柴窑烧制。

这些作品经过了创作、晾坯、素烧后,现在到最后的修整、上釉的阶段了。

这次柴烧作品属于上釉类,给作品上釉有很多种方式:

一是用坯体直接上釉,二是经过素烧再上。素烧的好处就是,如果你不小心上坏了釉,可以洗洗重来。

接下来是调釉的过程:

调釉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釉的浓度与坯体有关,用矿泉水调出两种釉,一是志野,另一是铁釉,反复调试到适当。

上釉的动作很关键,为了使效果更加自然,不少陶艺家选择浸釉的方式。

设计好想要的效果,抓住盏底,侧入,抖两下,完全吃透后拿出。

釉在盏底的感觉要均匀,略有坠釉更好,但也不能多,多了窑烧后可能滴到硼板而废了。

接下来是装窑:

装窑是个关键活儿,就像总导演,根据作品的总数和窑的容量,设计好作品放置的位置,以力求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意想的效果。

计划、沟通排窑位的布局

开始进入排窑位,从第一摞开始,一般可以排三摞,至于这中间的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据窑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想要作品的效果来设计。

最后一摞的排窑位是非常关键的,最外围的一摞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出效果,同样也面临更高的风险,如何安排要经过深思熟虑。

这是投碳口也是观火口,试片还是古法放于口沿处,好观察烧熟了没,现在虽然有了体温计,但这也是个传统的好办法。

这次整个装窑过程用了五个小时左右,装窑是个细心精心设计的过程,完成后的窑内。前面约一米多的地方是烧柴火的位置,一会就要点火啦。

圆满的开窑了

第一天---熏,就是让烟在作品的表面积一层灰,二百度以内,一直到第二天。

二十四小时的轮班开始啦,每人值班8小时左右的班,除了添柴火外,还需要将木柴先劈成六十公分长短,以便下一班人使用。

前面做的试片现在就可以勾出来看效果了,除了看熟度还可以看到些落灰的效果。

第三天,700-900度,第四天,窑温攀升1000度以上,这时的危险度就相当高了,需要有经验的陶师们亲自观火。

四天四夜过去,窑温至1200度,入碳,封窑。

这时浓烟滚滚,窑内的氧气急速下降还原氛围。形成这种窑烧气氛将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窑后期待窑温慢慢降至常温,预计是一周左右了。

出窑的时间是在入窑的两周后了,柴烧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尽显柴烧的魅力。

四、益工坊柴烧作品:

成品一壶一式,变化万千,色彩斑斓温暖,质地粗犷有力,层次丰富,却又不失人间的烟火之气,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

手工艺是灵魂技术的体现。留住情怀,才呈现精美之器,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经过火气的淬炼,焕发各自的味道和风韵,也是对万物无常的生动诠释。

每一件柴烧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然孤品,珍贵稀有,可遇而不可求

“金大益”

金大益用的是烤金工艺,类似新彩,将纯金烧到器皿上。

繁复的堆金工艺,二次贴花,二次烧成,工艺精湛,过程繁复,难度极大,精品率低。

纹饰立体而生动,色泽富丽而典雅,可经久使用不褪色。让美好与珍贵的华美之色在此刻得到永恒。

五、补充:

1、铜的发色主要见于钧窑,在不同气氛下是紫色、蓝色、红色和绿色;金色是因为走了火的缘故。(火焰在窑里是不断流动的,从不同方向经过器皿。火焰经过陶瓷的过程就俗称“走火”)

2、金属效果也属于柴烧非常有代表性的效果之一,但不少柴烧也有很棒的釉面装饰,它们会更加润泽一些,不上底釉的更容易出金属质感。

3、火焰流窜的火痕与还原作用产生的奇异变化,呈现在柴烧作品上叫做火痕。

4、柴烧杯可以提升茶汤口感,同时茶汤也可以去养柴烧杯,让杯子质地变得更柔和;养久了杯子可以去些火气去了,杯子从口感和视觉上都会变得更柔和。

文图|yao-志烽

黄茶的制作工艺流程与步骤详解,黄茶的关键工艺是什么?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性寒,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之前或之后,关键工艺增加了一道“闷黄”。

杀青:黄茶杀青前要磨光打蜡,杀青过程中动作要轻巧灵活,火温要“先高后低”,4分钟后,青气消失,散发出青草气味即可。

闷黄:也称闷堆,是黄茶的制造工艺中区别于绿茶的独特工序,也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

闷堆是通过湿热作用,使茶叶内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其“黄茶、黄色、黄汤”的特质。

干燥:黄茶的干燥过程需要分次进行,温度也比其他茶类偏低,一般控制在50℃~60℃。

黄茶的制作工艺

黄茶的制作过程为:

摘取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1.杀青

黄茶通过高温杀青,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蒸发水分,让茶叶散发出清香的味道。

黄茶杀青的过程中,要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保障彻底破坏酶的活性,既要杀透,又要杀均匀。

黄茶的杀青和绿茶的工艺要求类似,除了特定品类的黄茶投叶量较多,就要采取“少抛多闷”的方式。

2.揉捻

揉捻并不是黄茶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

例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茶类就没有揉捻的过程,而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等茶类则只是在杀青后期进行简单揉捻。

黄大茶因为芽叶较大,因此才需要通过揉捻来塑造条索的形状,对于茶汤茶叶颜色的形成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3.闷黄

闷黄是黄茶制作工艺中的重要流程,也是形成黄茶独有特色的工艺所在。

从杀青开始到干燥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在其中插入闷黄的过程。

不同的茶类,闷黄在工艺流程中的次序和次数都会有不同。

有的在杀青后闷黄,如沩山毛尖;

有的在揉捻后闷黄,如广东大叶青;

有的在毛火后闷黄,如霍山黄芽;

有的闷炒交替,如蒙顶黄芽需要“三闷三炒”;

有的闷烘结合,如君山银针需要“二闷二烘”;

还有的边闷边烘,如温州黄汤第二次闷黄需要边烘边闷,称之为“闷烘”。

4.干燥

黄茶干燥的过程也和绿茶类似,分为多次干燥,有烘干和炒干两种方式。

但是和绿茶不同的是,黄茶干燥的过程中,温度是先低后高,目的是为了使水分流失变慢,在干燥的过程中同时达到闷黄的效果。

黄茶干燥时,茶叶的颜色变化十分显著,茶叶会从黄绿色变成黄褐色,并且香味也在此时显现出来。

和闷黄的过程相比,干燥对于黄茶黄变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黄茶的关键加工工艺是什么

黄茶的关键加工工艺是闷黄,闷黄的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遮盖,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叶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的茶叶和汤色,而闷黄亦是黄茶的核心工序。

黄茶的制作工艺:

黄茶的制作工艺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但有些黄茶需要揉捻,有些黄茶不需要揉捻,最重要的是黄茶还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

1.杀青

通过锅炒茶叶或烘笼烘干茶叶的方法,阻止鲜叶中酶活性,让它保持原有的色泽。

2.闷黄

闷黄是黄茶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闷黄过程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苦涩味,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醇和的口感。

闷黄少一分则欠,多一分则废,需要技艺熟练的老师傅才能够掌握合适的时间与温度,完全手工,机器替代不了。

不同的黄茶,闷黄的顺序也不相同,如沩山白毛尖是杀青后闷黄,北港毛尖是揉捻后闷黄;具体的操作也不同,有的是堆积半成品的茶叶,有的还要拍紧盖上棉套;次数也不相同,有的茶需要闷一次,但有的茶需要闷两次。

尽管各类黄茶闷黄的过程有先有后,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闷黄过程,这就是黄茶制法的特殊性。

3.干燥

黄茶干燥分两次进行。低温毛火采用低湿烘炒,足火采用高温烘炒。干燥温度先低后高,是形成黄茶香味的重要因素。堆积变黄的叶子,在较低温度下烘炒,水分蒸发得慢,干燥速度缓慢,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然后用较高的温度烘炒,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较高温度下一部分挥发,转为清香,高沸点芳香物质显露出来,增加了黄茶的香气与醇和的口感。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柴烧技法和柴烧的各种效果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茶杯经典的杯型有哪些图片 茶杯经典的杯型有哪些种类

下一篇:更多茶器

茶器相关文章
更多茶器文章

精选茶器

茶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