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中国茶具发展史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中国茶具的发展演变历史和中国茶具发展史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1.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的出现推动了饮茶的艺术化,而茶艺又促进了各种紫砂茶具的出现。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当壶冷时将茶香纳入。同时紫砂壶不怕骤冷骤热。泡茶不变味。隔夜茶不馊。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作者匠心独运而烧出来的。不管是紫、褐、红、黑、黄、青等几十种颜色都是温润自然,永不褪色。紫砂茶具表面装饰高雅,常与文人墨客的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融为一体。
2.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I)温润如玉的青瓷茶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2)细腻透明的白瓷茶具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五彩缤纷的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3.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用作他途;西周、东周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汉代开始商业化(制作茶饼);在唐代,茶叶、生活、教事开始融合;清代正式初步形成完善的茶叶体系;而在现代,茶叶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
茶叶的早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认为中国茶叶的饮用历史起源于3000年前。这种观点直到2023年才发生巨大的更正: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人工种植的茶树遗迹。这里是中国古代河姆渡文化的一个重要遗迹,这次人工种植茶树遗迹的发现,将传统认为的中国先民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距今约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不过,那个时候的古人,对茶大约还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我们对茶的最初认识,就是从食用开始的,在先秦时代,人们对茶叶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就是“咀嚼鲜叶”或者“喝其汤,食其渣”。成书于秦汉时代的古书《晏子春秋》就记载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以糙米饭为主食,佐餐的菜则包括三种烧烤禽鸟、五种禽蛋,还有茶。
这一时期,茶是人们佐餐的一种菜,又被称为“苦菜”,人们只是把茶树的鲜叶采回来,经过清洗,放到鼎里煮熟,然后连汤带叶一股脑吃下去。先秦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茶是一种能够增加营养、并驱逐毒素的好食材、好药材。
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并且盖碗茶、工夫茶盛行。
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一杯茶可以知人间苦涩、冷暖,让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质。
喝茶,亦是自己静下来,和心灵打个照面,重新审视、认识自己,在忙碌的社会里,一杯茶,静下来,一切得力、利往、灯火霓虹、喧嚣沸腾即短暂消失,那一刻,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和气、静则明、保持愉悦、做真实的自己。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杯中茶叶,或清苦、或甘甜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都是一种美妙。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
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
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
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
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
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
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
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在当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
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
而我国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
现在,我国茶叶文化欣欣向荣,不仅走入家庭生活,同时茶文化也体现在各个场景。
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用作他途;西周、东周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汉代开始商业化(制作茶饼);在唐代,茶叶、生活、教事开始融合;清代正式初步形成完善的茶叶体系;而在现代,茶叶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饮品。
茶叶的早期历史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认为中国茶叶的饮用历史起源于3000年前。这种观点直到2023年才发生巨大的更正: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人工种植的茶树遗迹。这里是中国古代河姆渡文化的一个重要遗迹,这次人工种植茶树遗迹的发现,将传统认为的中国先民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距今约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不过,那个时候的古人,对茶大约还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我们对茶的最初认识,就是从食用开始的,在先秦时代,人们对茶叶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就是“咀嚼鲜叶”或者“喝其汤,食其渣”。成书于秦汉时代的古书《晏子春秋》就记载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以糙米饭为主食,佐餐的菜则包括三种烧烤禽鸟、五种禽蛋,还有茶。
这一时期,茶是人们佐餐的一种菜,又被称为“苦菜”,人们只是把茶树的鲜叶采回来,经过清洗,放到鼎里煮熟,然后连汤带叶一股脑吃下去。先秦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茶是一种能够增加营养、并驱逐毒素的好食材、好药材。
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并且盖碗茶、工夫茶盛行。
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一杯茶可以知人间苦涩、冷暖,让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质。
喝茶,亦是自己静下来,和心灵打个照面,重新审视、认识自己,在忙碌的社会里,一杯茶,静下来,一切得力、利往、灯火霓虹、喧嚣沸腾即短暂消失,那一刻,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和气、静则明、保持愉悦、做真实的自己。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杯中茶叶,或清苦、或甘甜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都是一种美妙。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茶具的发展演变历史和中国茶具发展史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茶器
本文标题:中国茶具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茶具发展史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3803.html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中国茶具发展史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汝窑茶具什么品牌最好的精彩内容等你...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用银壶泡茶有毒吗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怎么看茶壶好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泡红茶用什么器皿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喝普洱茶最好选这几种茶具是什么的精...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些茶具分别适合冲泡什么茶水的精彩...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巾的材质以及用途是什么的精彩内容...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纯银茶具泡茶好吗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藏茶用什么壶冲泡好些的精彩内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