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_茶器_茶文化

茶文化>茶轩文>茶器

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

时间:2023-05-26 00:34:56 作者:动物园恋曲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建盏视频大全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建盏 宋朝和宋代建盏视频大全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

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

盏,早就已经是一个不再被人经常提起的词,如同它所指的器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被人使用一样。求诸字典:盏是指小而浅的碗。

那么何为建盏呢?

建盏,是专门指福建建窑烧制的瓷器茶盏。

此类盏,一般来说,阔口小足,胎体厚重,瓷胎质地粗糙,盏的外壁下部和足底因不施釉而胎体外露。

建盏的瓷胎和釉料同样产于建窑所在地建阳。

由于含铁量较高,瓷胎又比较厚,露出的胎体呈灰黑色,俗称铁胎。

它的釉色则呈乌黑、青黑或紫色等深色调。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窑内能够达到1350摄氏度的高温,釉料中的铁离子会析出,在釉面上发生流动而形成独特美妙的花纹,即所谓“兔毫”纹,建盏也正是因此而以兔毫盏之名更为人所知。

中华文明是现代社会中唯一有序传承,至今犹盛的古代文明。

然而千古风流,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散失的古人智慧也是不可胜记。其中有些能够在后世失而复得,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建窑茶盏便是其一。

建盏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终南北两宋之世,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贵戚权门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咏把玩。

但是建盏为今人所重视,却是近十年以内的事。

喜欢瓷器的朋友如果查阅明清以来的资料,关于建盏应该所得不多,有的也只是只鳞片爪,语焉不详。

而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建窑就逐渐冷清,至明清时期,建窑就几乎为人所遗忘。

原因何在呢?我们先看看北宋《太清楼侍燕记》的一段记载,从建盏的鼎盛时期说起吧。

北宋政和二年三月,帝都汴梁城,春和景明,皇宫后苑太清楼垂拱殿,宋徽宗设宴招待权相蔡京。内府珍藏的酒樽、宝器,琉璃、玛瑙、水晶、玻璃、翡翠、美玉罗列开来

酒后,徽宗亲自点茶。

点茶只用清泉,建盏,几饼团茶,简单得似乎与环境有些许的不谐,但是主客蔡京却志得意满。这风雅茶事,蔡京了然于胸,诸般器物也早已熟悉。

清泉是来自无锡惠山寺的石泉水,彼处距京城1500里,泉水得来殊为不易。

那黑里透青的茶盏和饼状团茶,都来自蔡京的家乡建溪。建盏之釉色青黑,如江海凝结,浮光闪动,却又深沉稳重。

那么这黑黑的小碗又好在哪里呢?

就算有些兔毫似的纹样,也还是矮小粗黑,如何登得大雅之堂?

其实建盏乍看黯淡,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或如银萍,或如星辰,或如山海,耐人玩味,大可神游!只有深入欣赏才能发现它的华丽。

宋人欣赏建盏会在阳光下侧看,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引人入胜的花纹,而现在,我们大可以借助放大镜,轻易地进入建盏的绚丽世界,不过出来时往往会因流连太久而头晕眼花。

建盏之美安静而不事张扬。这种美绝没有姹紫嫣红,波涛汹涌,起初并不吸引人,就这样呆在那里,静如处子,等待能欣赏建盏之美的人深陷其中。

而方家们都知晓,这样的美虽多耗人工,但关键却靠天成,大美之物,往往是万里成一,而诸如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则只能祈祷窑神的恩赐。这也就无怪乎连宋徽宗这样的风雅皇帝也会视之如随珠和玉了。

一大名窑,只烧一器,这就是建窑(当然并不绝对,比如建窑也出产些油灯之类的琐碎器具,但与建盏相较,尽可忽略)。

建窑基本上只出产黑釉茶盏,但就是这单一的黑釉茶盏,却在人工之精,造化之巧的共同作用下,幻化出万千华彩,无尽之美,成为斗茶茗战之利器,为当世所珍,并被皇家推崇,因而带动当时诸多窑口竞相仿造。

全国三分之二的窑口出产黑釉茶盏,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以及福建其他地方窑均有类似仿制产品,并用各种方法模仿兔毫纹、油滴纹,但建窑之美,始终不可企及。

建窑出产的各种斑纹的黑釉盏,一直被茶人视作珍宝。

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这里东坡公用的是兔毛斑盏,据推测是早期建盏,斑纹较细而成块,还没有达到兔毫的标准。但点茶时与淡绿的茶汤相映衬,足已使人呷一口茶而春意满怀了。

建盏看似普通,然则单纯不单调,朴素不粗鄙,禁得住时时细品,耐得了日日把玩。

釉色深沉莹润,适合点茶茗战。斑纹朴素平和,但变化万端,各种名品,不一而足。特别是有一种曜变斑,梦幻如宇宙星空,蓝光闪耀,使人不胜冥想,如痴如醉。

后有两只曜变盏东流日本,为当时的日本霸主织田信长所得,视若珍宝。相传一只毁于本能寺之变,与织田信长一道殒命,另一只流传至今,被奉为日本国宝。

自蒙元以降,饮茶方式的演变使点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到了明朝,点茶最终为冲泡茶所取代。

点茶的失势也导致了建盏的式微,随着建窑逐渐改烧青白瓷,黑釉建盏的炉火在明代终至熄灭。

曾经被上至皇帝,下至引车卖浆者流珍爱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身。

可以想见,离开了斗茶的一只只名贵建盏,纷纷在酒肆中、筵席上、汤盆边粉身碎骨,随后被弃之沟渠,烟消云散。

到明朝朱权著《茶谱》时,是这样阐释建盏的:“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呜呼!

南宋灭亡不足200年后,朱权这样的茶之大家,看来竟然已不知建盏的用法,遑论欣赏建盏之可爱迷人了!

这之后则是明清以来的青花瓷茶具盛行于世,紫砂茶壶也独领风骚,至今犹盛。而建盏则真的就消失在漫漫的历史尘埃之中,只是偶尔会从典籍里看到它的影子,抑或在古董店内泯然于瓦罐瓷盘间,待价而沽。至于喝茶,早已与它无关。

不知算是幸运或是不幸,东邻日本仰慕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点茶这种风雅之事,并逐渐在日本形成一种近乎宗教的“茶道”,而建盏,在彼处仍然是茶道的主角,且由于中国建窑的停产,使存世之盏尽数成为绝品。

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有好事者换算下来,曜变斑建盏价值700多公斤黄金,油滴斑建盏360多公斤,而兔毫盏也要价值210多公斤黄金。

而在日本流传至今的建盏精品,大多数已高踞于各大美术馆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为国宝。

建盏和其他黑釉茶盏,最早大多由日本留学僧人与点茶一道携带回国。在日本古文献中,建盏与其他中国黑釉盏有明确区分。

因留学僧人多在临安城外天目山上的寺院中学习,对于不明产地(或无须关注产地)的黑釉茶盏,在日本便有了一个笼统的名字天目盏。

随着日本茶道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对于珍贵的名品唐物的态度也在变化。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对于茶道精神的概括:和敬清寂,使人们转而追求简朴的日本本土陶瓷茶盏。

建盏和天目盏的地位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建盏与天目盏的界限变得模糊。

到了19世纪以后,“天目盏”的概念已经包括建窑系、吉州窑系茶盏以及其他所有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盏了,天目成了一个茶盏品种的名字,不论它产自中国还是日本。

然而建盏的崇高地位始终使日本茶人对于它的原产地充满憧憬和仰慕,被建阳老乡称作“乌碗仔”(即小黑碗)的建盏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有记载表明,从19世纪初以来,不断有日本人到建阳考察,甚至学习制作建盏,并对建盏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我国则自1960年代以来不断在建阳考古发掘,2001年建窑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窑的炉火重燃,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富足使得传统的饮茶风习重新红火起来,文化的复兴也让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种传统习俗。

近些年,建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两宋遗物,对于民间的开掘,国家管理部门并不加禁止。

大量的出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窑址建盏市场,也促进了其在饮茶爱好者中的流行。随着出土建盏的逐渐枯竭,当地从业者和烧造艺人开设仿古新盏的作坊和窑厂,加上原来就醉心于此的日本模仿者,以及台湾的厂家,建盏新盏日趋流行,开始有了自己稳定的消费市场。

由于建盏的纹样是在高温窑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动而形成的花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两只,每只盏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读、把玩、收藏。

有人说用建盏饮茶,看不到茶色,不适合现在的泡茶方法。诚然,黑釉盏中的茶色不易分辨,而且茶盏的体量似乎也略大于一般茶杯,但黑釉茶盏有独到的优点可欣赏茶盏中的氤氲雾气。斟茶入盏,水光摇曳,雾气蒸腾,如真似幻,这是任何青白瓷杯中不可得的佳景。

笔者更爱老盏,姑且不论功能的优劣,对于老建盏的这种喜爱更是一种情怀。

如果建盏在手,喝茶时便不只是茶。香氛氤氲中,得一刻闲暇,扪摩宋物,可思接千古,可吟哦词章。

突然间,会意识到800年前,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巨匠们也是擎着这样的器物,品茗啜汤,俯仰天地。而今虽世易时移,物是人非,但好像会觉得离他们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因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太难弥补,器物上的接近似乎成了一条捷径。

数百年间,建盏失而复得,窑火重生,是建盏的幸运,也更是今人的幸运。无论是否懂得欣赏,建盏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至少在我们欣赏宋词文章之时,可以捧一只同样精彩,同样来自宋朝的建盏,啜一口清茶。

文脉不绝,盏亦如是!

一盏宋茶,感受时光里的文化生活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李清照《鹧鸪天 · 寒日萧萧上琐窗》

我想,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

是闲事,更是雅事。

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

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 宋人点茶场景

宋徽宗此人,是个艺术天才。

他爱好茶事,也精通茶事。

▲ 宋-赵佶五色鹦鹉图

《延福宫曲宴记》中还记载了,他为群臣演示点茶茶艺的故事: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所乐之事,自然风靡朝野,商贾贵胄,争相效仿。

宋徽宗也支持大臣们玩茶,认为这是“盛世之情尚也”,苏轼等诸多名流志士也都对点茶赞赏有加。

今天我们来聊聊宋人茶事,体验1000年前的风雅生活。

▲ 宋徽宗《文会图》,和大臣分茶场面。

点茶

“点茶”并非宋人初创,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但唐人喜欢“煎茶”,加入各种香料,繁华而绚丽。

追求平淡美学的宋人,更喜欢滋味纯正的点茶。

穷尽雅致的“点茶”,成了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 宋刘松年《撵茶图》中的部分点茶工具:茶磨、茶炉、茶瓶、茶盏、盏托。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中,为大家全面展现了点茶的工艺。

首先,茶具要备全:茶盏、烫瓶、盏托、茶碾子、绢罗、茶筅、煮水器、上等泉水等,每一样都必不可少,备齐之后,开始点茶。

点茶的工艺步骤颇为繁琐。

第一步:将茶饼用微火慢慢灼烤,去除水分和苦涩味;

第二步:用茶碾子将烤过的茶饼碾碎,放入绢罗里面过滤杂质,留下最细的那层茶粉;

第三步:在汤瓶里面放入上好的泉水,煮沸或者将沸水注入汤瓶;

第四步:用沸水烫洗茶盏,保持温度,利于茶水香气的散发;

第五步:将茶末置于茶盏中,用少量沸水调成膏状,溶解茶叶部分成分;

第六步:将汤瓶里面的水慢慢注入茶盏中,边注边用茶筅来回搅动击打,此时,茶盏内壁会泛起一层饽沫,用茶筅去拂。

如此,一盏茶便点好了,调匀茶,而后饮用。

宋人点茶,最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

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

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既考验点茶技巧,又考验茶人的用心。

茶味最美在平淡,但不寡淡,要淡而有味,要能满口茶香,回味无穷。

斗茶

宋人不仅有着别样的烹茶方法,还将茶玩出了“花样”。

比如,斗茶。

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比拼茶叶质量,比拼点茶技术……

这是宋人独有的雅玩,放到现在也别有生趣。

文人聚在一起,于庭院,或竹林,带上珍爱的茶具,带上私藏的奇铭,逐一品评。

烧汤点茶,看谁的茶浮沫颜色更白,谁打出来的浮沫更多更细腻。

传闻,书法家蔡襄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

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

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

到了民间,大家则要“斗”得尽兴。

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于闹市、于门前,但凡有兴致,便可就地“开场斗茶”。

赢了开怀大笑,输了捶胸顿足。

要的是尽兴的痛快,风雅的狂欢。

茶百戏

风雅的宋人,把精致,刻在骨子里。

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丹青”,又称“分茶”。

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

茶百戏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

有的仅使用汤瓶的壶嘴便可描出点点飞鸿,寂寂小亭,或三两桃花,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绝妙至极。

《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

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茶中有画,画中有茶,说的正是茶百戏。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在茶里。

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这是宋人的品味,他们让最日常、最平凡的茶,有生活的味道,更气质不凡。

只有懂得感受和体味生活,才是一个生命的最高境界。

如今面对生活节奏加快,我们也不妨像宋人一样慢下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物、美景,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体悟。

沿袭已久的下午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

日日是好日,一期只一会,若得半日闲,便品香茗一盏,如此当不负时光,让我们泡上一壶茶,聊一聊"下午茶"吧!

英式茶食

1660年9月25日,塞缪尔·佩皮斯先生在日记里写道:“后来,我确实要了一杯茶,这种饮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喝过的。”这句话的里程碑意义在于: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到他喝了茶。

过了一百年,英国已经变成西方世界最爱喝茶的国家了,这得多亏他们东印度公司。

1699年到1721年,英国茶叶进口增加了一百倍,但还是富豪拿来喝着消食。到19世纪,英国茶叶价跌到二先令一磅,老百姓普遍也喝得起了。

当然啦,贫苦大众都喝上茶了,贵族们就坐不住了。说穿了,就是嫌下等人民粗穷,都喝茶了,就影响他老人家的尊贵地位啦。可是茶叶价格还是跌,英国老百姓都能喝,没法禁绝,上等人只好拔高自己,把喝茶弄得神幻玄妙。

18世纪,被贵族视为风雅的英国茶,绝大多数是红茶,且配糖。因为茶从东方运到英国,必须耐久藏,绿茶、豆腐和酒,又出了名的经不起久运,于是那时英国进口的,全是发酵了耐久藏的红茶,还都当个宝。18世纪,英国人喝红茶加糖。你还别怨他们不懂茶:当时世界上也只有英国富裕到可以喝茶就糖——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没这么阔绰呢。

所以,你看英国风雅太太们喝的,也就是为远航而特制的红茶,还加糖或其他香料,其实放在中国,也就是王婆请潘金莲喝的点茶那档次。

日式茶食

日本人折腾茶道,最初是学中国的。中国唐宋盛行点茶,明初开始流行泡茶,日本人学去了,略加修改,也就是后来抹茶和煎茶之分。抹茶是要“点”的,现在日本人点抹茶,惯例是先温碗,再调膏——以抹茶加些许水,调成浆糊状——然后以茶筅击拂。

这技法,宋朝时蔡襄就总结了:“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日本正经茶会,先饮浓茶,仪式感极重,还得大家轮流分一碗茶喝,然后喝薄茶。按蔡襄所谓的一钱七调茶法,在日本是极浓的茶了。

日式和果子

世界人民喝茶时,都要配吃东西。英式下午茶,糕点堆成金字塔:烤饼、熏三文鱼、鸡蛋、奶酪、果馅饼、面包、牛油、手指三明治,能组个“英国报菜名”。俄罗斯人甜面包、蛋糕、蜂蜜摆满桌,经常就替一餐了。日本人吃茶,配和果子。

和果子这东西,材料不太珍异。日本本土,出产不算丰富,所以和果子的材料,总逃不过豆沙、麻薯、栗子、葛粉和糖。其出品配料上,也无非老老实实的“樱渍”、“黑糖”、“抹茶”,并无什么奇技淫巧,至今依然,但好在果子手感细洁,易取易吃;匣子精美,一张浮世绘风的京都地图为包装,连看带吃,和风俨然,您就坐在京都四条大桥旁,看看鸭川,吃和果子配玄米抹茶,感觉甜味儿从有形到无形消融弥散。吃完起身,也没有“拂了一身还满”的扑簌簌麻烦劲儿,非常妥帖。

细想来,日本不止把茶给“道”化了,顺带把茶食也“道”化了——好吃之外,还考虑色彩、触觉,一整套的细致精雅。坏处是,和中国的月饼一样,日本和果子的仪式化,已到夸张的地步。

怀石料理

前述的茶圣千利休先生,最有名的创举之一,就是怀石料理。如今你去日本点菜,怀石料理是正经十四道程序的流水大菜。怀石者,僧侣饿了,抱着石头暖腹的意思,清净简素,本不华丽。千宗易时代的怀石料理,是所谓一汁三菜。汁是大酱汤,三菜是凉拌野菜、炖菜和烤鱼,一小点儿米饭。

传统怀石料理,是在茶会中间吃的,吃完之后,客人去休息一下——所谓“中立”——之后,就是“后座”,得喝浓茶和薄茶,可能还就和果子。所以怀石料理说白了,就是让你喝茶之前,胃里垫个底,怕浓茶伤胃。到后来,江户开府,怀石料理的格式也确定成了刺身、烩煮和烤菜,讲究得多了,但也不奢靡,还是三菜一汤。

可是时日迁延,仪式化日益严重,怀石料理也就越发庞杂,甚至单纯为茶食而定的“茶怀石”,都从“一汁三菜”变成了起码六至八道菜,什么菜名贵摆什么菜。于是怀石料理本来是配茶的,如今却成了贵族沙龙、宰客专用。

中式茶食

中国人的茶食,就没那么多琐碎规矩。一来古代小说里,常把喝茶写作“吃茶”,真是吃的。《金瓶梅》里,王婆和西门庆制造中国史上最著名奸情案,为了哄住潘金莲,就先“浓浓地点道茶,撒上些出白松子、胡桃肉”,是路边茶铺的喝法。孟玉楼要跟西门庆谈亲事,请喝的就是橘子泡茶,清雅得多。《西游记》里蜘蛛精的师兄多目怪,为了给唐僧师徒下毒,就在茶里下了几颗枣子。《梦粱录》里,宋朝人四时卖“奇茶异汤”,花生、杏仁、芝麻、核桃都敢往茶里放,看着方子都很香。

淮扬点心名动天下,一大半倒是吃茶吃下去的,比如扬州有名的干丝。按扬州老例,干丝切得了,分大煮或拌。拌也就是烫,干丝用水略一烫,加三合油,宜茶宜粥。大煮干丝算一道菜,须下火腿、干贝、皮蛋等熬汤,众家亲贵王公,捧出一道小家碧玉的干丝来。

广东茶餐厅的吃茶是最夸张的,比起后面堆山填海、旗驾显赫的云吞面、虾饺、河粉、白云猪手、豉汁凤爪们,茶真的只是山间白云、湖上浮萍,纯是点缀,但最后这一系列行为,还是“饮茶”——说也奇怪,边吃边聊消磨掉如山积的时间和饮食,只要冠以“饮茶”二字,忽然就云淡风轻了。

文人与茶 | 岁月酿成茶的味道,茶演绎出千百种人生

茶为国饮,源远流长,一代代茶人孕育出的六大茶类和璀璨的茶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无论是文人雅士或贩夫走卒,人们的身上总是携带着茶的清芳。下面,一起来看看上世纪的几位名家是如何谈论茶的吧~

周 作 人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

——《喝茶》

鲁 迅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区别罢。

——《喝茶》

鲁迅先生欣赏自然质朴的饮茶方式,讽刺那些矫揉造作、附庸风雅、无病呻吟的“工夫”和“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梁 实 秋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唯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茶,声近于槚(jiǎ),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

——《喝茶》

老 舍

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但是,不管我愿意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

——《戒茶》

有一年,老舍寓居重庆,国民政府增发法币导致物价飞涨,过高的茶价不由让老舍发出“必不得已,只好戒茶”的喟叹。

林 清 玄

我时常一个人坐着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这泡茶的过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茶味》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盏 宋朝和宋代建盏视频大全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银壶錾刻工艺 银器錾刻教程

下一篇:更多茶器

本文标题: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4076.html

使劲推荐

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
建盏 宋朝 宋代建盏视频大全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建盏视频大全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银壶錾刻工艺 银器錾刻教程
银壶錾刻工艺 银器錾刻教程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银器錾刻教程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如何选择一把好的茶壶 怎么选茶壶
如何选择一把好的茶壶 怎么选茶壶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怎么选茶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建水紫陶壶如何保养 建水紫陶壶使用说明书
建水紫陶壶如何保养 建水紫陶壶使用说明书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建水紫陶壶使用说明书的精彩内容等你...

紫砂壶适合泡绿茶吗? 紫砂壶可以用绿茶开壶吗
紫砂壶适合泡绿茶吗? 紫砂壶可以用绿茶开壶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紫砂壶可以用绿茶开壶吗的精彩内容等...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茶席是什么? 茶席指的是什么?茶席的设计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茶席是什么? 茶席指的是什么?茶席的设计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席指的是什么?茶席的设计的基本要...

铁壶的诗 茶艺铁壶价格
铁壶的诗 茶艺铁壶价格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艺铁壶价格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什么茶用茶具泡好喝 什么茶具喝茶最好
什么茶用茶具泡好喝 什么茶具喝茶最好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什么茶具喝茶最好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挑水壶的技巧 如何挑茶壶
挑水壶的技巧 如何挑茶壶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何挑茶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景德镇茶具瓷器 景德镇的茶具
景德镇茶具瓷器 景德镇的茶具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景德镇的茶具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精选茶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