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新闻消费行为 新闻消费主义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新闻消费行为 新闻消费主义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第一,就是损失厌恶,意思就是比起能得到什么,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这种套路最典型的就是:包邮,多少人认为包邮东西比不包邮的要划算,真相那都在价格里面,
第二,铆钉效应。比如电商平台经常会进行打折大促
还有各种各样的券,大家都会觉得占很大的便宜,有些甚至是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只要不买就感觉吃了亏,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铆钉效应。
第三,叫麦克苏尔定律,网购什么面霜,这种东西的时候会显示库存仅剩多少件,往往容易激发消费者抢购或者秒杀的这种冲动,所以现在很多的平台都讲秒杀。
第四,叫鸟笼效应,这个更狠,比如你买了一件睡衣,但是你会感觉,我这个睡衣跟家具好像格格不入,然后就会相应的换地毯,换沙发,换餐桌,就把房间布局全换掉了,这个更花钱。
第五,从众心理,之前很多网友都会晒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话题热度越高就会越吸引人去买奶茶。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喝奶茶,他就是为了晒个朋友圈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入坑儿呢?给大家支几条招儿啊。
一、设置预算、合理消费
为了控制花销,想把钱花费在刀刃上,消费就需要合理化。而想合理化消费,自然是先做好家庭预算,要不然消费透支收入,那么才能控制消费。
这时我们就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消费预算。设置了消费预算,直观理性的控制消费的欲望,开始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可能自己的消费欲望就会降低,用做预算的方式帮自己省下了钱。当然这也需要很强的自控力,毕竟现在提前消费的方式太多,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二、消费前考虑物品对个人的需求性
超市促销、商场满减再或者是理发店办法,每个人可能都吃过这些亏,所以在消费前一定要考虑好这件商品对自己的需求。不要为一些不能给自己提供使用价值的商品付费,这往往就是在浪费金钱,想省钱就一定在购物前做好功课。
我们想要避免消费主义的陷阱,就要从根本上区分想要和需要,在购物时购买需要的物品,而非购买想要的物品,从而达到理性购物,把钱花的物超所值。
如何做预算呢?根据我们一段时间消费情况,生活中各方面开支情况做一个仔细的分析,这里也提倡大家能够有记账的好习惯。
这里建议我们每个月预算最好不要超过年度控制的月预算目标,每月的消费最好不要超过预算金额。这样一直设置预算、合理消费,就会直接避免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的危害有哪些_过度消费的时代
警惕过度消费
当今社会,人们进行社交和竞争的场所从狭隘的邻里扩展至职场社会和健身房、美容院及各类为娱乐活动修建的商业设施,攀比消费之风扩大到社区外部,消费竞争被触发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不仅如此,与从前相比,模仿别人、与人攀比已成为一种交流方式,与名牌意识相仿,这些行为变成了一种显示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有的人戴着价值几十万日元的劳力士,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为了炫耀。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只要经济上多多少少有些富余,就会在吃穿用度的每一个方面攀比,自己用什么东西、在哪家餐厅吃饭、假期去哪儿玩、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等等。现代消费的这一性质因广告业和大众媒体的发展而不断被强化。人们看到电视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看到屏幕里明星的穿着打扮,就会尽量向他们看齐。
在美国,已婚女性的全职就业率高,学历和工资相当的男女结为伉俪的例子很多。因此,夫妻二人都是高薪资、有双份收入的家庭正在逐渐增多。由于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单职工或单亲家庭的人看到富裕的邻居去国外旅游、到高级餐馆就餐、在孩子的教育上大量投资,就算不情愿,也会忍不住和邻居攀比起来。
在这种消费环境下,人们不认为过朴素的生活是美德,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哪怕工作再累、工作时间再长,也会通过加班或者回家工作,尽量多挣些钱。即便如此也还是挣不到足够多的钱的话,就透支将来的收入,贷款或者用信用卡支付。要是有存款,也可能零取出来花掉。而这么一来,为了填补贷款和存款的大洞,就只有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
这样的消费竞争从性质上来说,就像无限循环的履带一样,永远得不到满足。不仅如此,人们消费越多就越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贫穷。究其原因,随着消费的增多,欲望也在膨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高级,若以新的消费标准来衡量,就会发现已经满足的欲望不过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样一来,人们为了满足欲望,就不得不拼命地工作。
这样的消费竞争不仅是为了虚荣和面子,也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若以这样的观点来看,那么花大价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就具有了浪费的色彩。说到底,消费是指为满足需求而支出货币,而浪费性消费竞争会让人为了尽可能多赚一分钱而拼命劳动,不管情不情愿。挣了钱就花,为了消费而过劳,这就是斯格尔所说的“工作与消费循环”。
过度消费导致过度劳累。不论以个人还是以夫妻为单位来看,人们的工作时间都被延长,自由时间被削减了。结果,人们的家庭生活遭受了损害,社区活动也好,都受到了影响,社区公共事业无法顺利进行,进而危及社区生活的正常运转。
消费主义的诱惑虽然与低收入群体无缘,但现实中,如果他们有了钱,也无法避免被卷入其中。如果经常买不起想要的东西,就难免产生无能、无奈、失落和绝望的感觉。这些感情最终将造成个人的不幸和社会性犯罪。
美国是一个“上层中产阶级”(uppermiddle)的国家,但我们不能忘记,它同时也是一个“穷忙族”(workingpoor)的国家,时薪非常低,低到有几千万人即便长时间工作,也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
什么是过度消费?
一切非刚需的消费就是过度消费,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病态消费。
在我国,过度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麦肯锡中国发布的《2021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花了7700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全球1/3的奢侈品,有大约239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过奢侈品。
据央行官方消息,根据中国央行11月22日发布的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截至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9.16亿元,而2021年末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是788.61亿,超前消费势头明显。
这些显性过度消费自然早已沦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它们只是过度消费的冰山一角。
什么是刚需,笔者的理解是,解决需求的唯一途径。参照这个标准,房子还是刚需吗?不是,不买房不代表没有居住的场所。在某科的此条,解释“刚需”时,也是大量牵涉了房产进去,辅以地产商和媒体的概念强行灌输,炒作之嫌不言自明。
因而,在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中国,住房自有率高达89.68%(出自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美国是64%,英国62%,德国45%。
也就是说,在欧美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租赁来解决的住房需求,在人均收入远低于欧美、相对房价远高于欧美的中国,超出实际购买能力的中国人居然选择了贷款购买商品房来解决居住需求,这种伪刚需让中国人的瞬间就产生了房产总额70%的负债。
另一个过度消费的领域就是汽车,与房产一样,在公共交通、汽车出租、网约车十分便捷的中国,买车也并不是解决出行需求的刚需。
中国人在汽车领域的超前消费有多严重呢,我们还是数据说话。
2021年,中国人均GDP是8826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日本,人均GDP8821美元。1978年,日本国内汽车保有量是3412.0734万台,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量是29.7台。而2021年中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量是39.8台。
这个数据旨在说明,中国很多家庭超前消费了。而这种超前消费,很大原因是企业、社会、媒体共同把“伪刚需”包装成“刚需”售卖给大众造成的。
信用卡曾被列为台湾三大害之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开始刺激台湾人的消费欲望,借钱消费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消费观念。媒体形容当时的市场是“这里有最不够自律的消费者、最懂得牟利的金融业者和最粗糙的规章制度。”在15%~18%的利滚利下,100万的借款,只要三年半就变成200万。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台湾经济陷入低增长,2008年-2021年,台湾地区平均经济增长为2.7%,但是在前一个十年,这一数据为5%。
伴随经济陷入低迷,很多年轻人收入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在债务中难以自拔,不得已拆东墙补西墙,以贷养贷,让自己掉入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大量“卡奴”催生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讨债公司,尤其是以暴力为后盾的讨债公司。还债无钱,被暴力催债,越来越多的“卡奴”走上绝路。“消费新闻”很快变成了“社会新闻”。根据当年台湾警方统计,每个月至少有40个“卡奴”自杀。
信用卡与毒品、枪支并列为台湾的三大害。
其实不仅仅是台湾地区,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后,消费主义盛行,商家利用各种渠道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借钱消费成为潮流。只不过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打击,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渐趋于理性和保守。
“Ican'taffordit”,已经不是一句羞于启齿的话。在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中,60%的受访者没有单件价格超过2000美元的产品,超过一半的人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没有超过500美元。
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普通家庭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如今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路,似乎正在我们身边重新上演。
文中开头提到的两个事件,不过是近年来由于陷入贷款黑洞而自杀的部分案例。
“过度消费”打破“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多数属于非刚性消费,追求的不再是物品的实用功能,而是追求的金钱财力、社会地位、声望名誉等,消费水平远超出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
01消费观念已走偏
“消费主义”风靡的时代下,年轻人对品牌、时尚潮流、明星代言等标签的消费总是趋之若鹜,因为这些标签代表了消费阶层的身份、地位、形象、品味等。“奇葩”、“个性”、“超前”、“冲动”已经成为年轻人消费的代名词。
02场景消费易冲动
在直播带货、故事场景、饥饿营销、618、双11、双12等场景营销广告轮番轰炸后,年轻人早已被“洗脑”,消费的欲望、需要和情绪已经被点燃,冲动消费和过度消费也就在所难免。
03空虚感欲壑难填
网游、购物、社交等成为年轻人消弭空虚感的首选,对这些消遣方式带来的愉悦感更是欲罢不能。一旦过度消费,比如网游充值、购物、社交打赏等,空虚感和消费欲望会再次被无限放大,欲壑难填。
04移动支付的刺激
移动支付一方面让年轻人再也不会感受到失去100元人民币的“痛苦”,还有一种“钱花不完”的错觉。另一方面,移动支付背后的消费行为已被商家掌握,商家会“千人千面”推送产品,再度刺激消费。
05网贷产品坑更多
过度消费给年轻人带来债务危机,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于是,开始把手伸向网贷平台。比如,前几年出现的“套路贷”、“校园贷”、“裸贷”等不良贷款产品,以极低的贷款门槛和高利率在年轻人中推广。
过度消费的危害
“过度消费”表面上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其实质却在扭曲和麻痹年轻人的三观,带来严重的危害:
01浪费时间和金钱
过度消费消耗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消费使得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工作、对生活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规划与思考,恰恰这些事情要远比消费更重要。
02深陷债务危机
储蓄、投资和消费是财富分配的三大板块,过度消费意味着财富中的储蓄和投资的锐减。一旦年轻人对高额消费负债的还款能力和风险把控不足,极易导致较高债务风险,甚至将还贷压力转嫁到其家庭。
03影响个人征信
如果使用信贷产品进行过度消费,可能会导致无力偿还债务或者逾期偿还债务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个人征信,不良个人征信对衣食住行的影响却又非常大。
如何避免过度消费
01利用延迟满足管理欲望
欲望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点燃,一发不可收拾。及时满足可以带来短暂的愉悦或快乐,但是“欲望”却被再次放大。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消费带来的并不是快乐,而是无穷无尽的空虚感。
所以,学会利用延迟满足,放弃眼前的诱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欲望。捱过消费冲动的那瞬间,你会发现,消费欲望火焰已经熄灭不少。
0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减少虚荣心,不盲目攀比。根据自身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将收入分为储蓄、投资和消费三部分,拒绝沦为“月光族”、“月欠族”。其中,储蓄是必不可少的,投资可以是理财投资,也可以是教育投资等。消费上要适度消费,减少非刚性消费的支出。
03建立良好的生活品质
良好的生活品质要靠劳动创造,靠汗水去浇灌,而不是靠举债或者贷款。没有劳动收入做保障,生活品质终归是虚幻的。
04注重自我价值提升
虽然品牌知名度、时尚潮流、明星代言等等标签代表了消费阶层的身份、地位、形象、品味,但是只有“高境界的精神品质追求”才值得推崇。鞭策自己,约束自己,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通过不断努力向上的过程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新闻消费行为 新闻消费主义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新闻消费行为 新闻消费主义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商丘2024民生实事 商丘民生网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本文标题:新闻消费行为 新闻消费主义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55840.html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新闻消费行为 新闻消费主义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商丘2024民生实事 商丘民生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年龙年图片 2024年龙瞎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洞头新年过节图片 洞头今后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下浒供电所电话 下浒镇天气预...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菜单特效 菜大师特效的文章,本...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东京旅游计划 东京旅游攻略20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4跟上兔子英语四年级下册 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萨满韩国恐怖故事2024在线观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开学第一课2024直播 2024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