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_文化_茶文化

茶文化>茶轩文>文化

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

时间:2023-05-29 18:21:39 作者:莫雪鸢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三棵树茶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三株茶树和三棵树茶叶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

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

1957年,勐海南糯山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王”被发现后,证明了中国和被认为是“世界茶源地”的印度一样,800年前就有了栽培茶叶的历史。

而那时,与有野生茶树存活的印度相比,中国还不能证明就是茶叶的故乡。

在中国茶叶界专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树龄逾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于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世界茶叶发展变迁的历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中国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茶叶源产地。

1992年,树龄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又在普洱市澜沧县的邦威茶山被发现,从而使得茶叶在中国由野生过渡到栽培型的历史,得到完整的呈现。

三棵“茶树王”的陆续现身,让勐海和澜沧两地,成为了国内外茶人朝拜“茶祖”的圣地。

族谱推算鉴定800岁“茶树王”

1957年,勐海县南糯山村民发现在南糯茶山半老寨的半山密林中,有两棵古茶树特别大,直径1米多,明显比周围的古茶树粗壮、高大。当时的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立即派出专家组,发现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树群落中,这两棵巨大的古茶树确实罕见,为此,还特邀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一起鉴定。

起初,大家采取年轮鉴定的方式,将两棵巨型古茶树中的一棵齐根锯断。没想到的是,古茶树锯开后,根本无法从其紊乱的年轮上鉴定出其树龄。专家组经过多次协调,在附近的村寨走访征询鉴定这两棵古茶树的办法。半坡寨的一名哈尼族老人介绍说,根据族谱记载,这里的哈尼族村民从元江渡过澜沧江迁移到此之前,南糯山就有原住的璞人(布朗族居民)在这一带种植茶叶。后来,哈尼族迁入后也一直保持着种植茶叶的生产方式。而这些森林中的古茶树,很多是在哈尼族的祖先迁入前就已经存在了。

专家组根据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习俗,通过族谱推算法,推算出从南糯山哈尼族的第一代沙归至1957年,这里的哈尼族居民已经足足繁衍了55代,由于哈尼族的婚育年龄一般在18至20岁左右,以此计算,时间至少也在1000年左右。最终,专家根据哈尼族老人“这两棵大茶树是祖先沙归栽下的”说法,参加鉴定的中苏专家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保守的结论:目前这棵还存活的巨型古茶树,树龄至少在800年以上。

尽管如此,这棵被鉴定为800岁的栽培型古茶树,还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境内发现存活的树龄最长的茶树王,也称“沙归茶树王”。

1995年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王”的死亡

此时,尽管在中国的境内还没有野生茶树被发现,但至少南糯山800年茶树王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植茶历史悠久的见证,也使南糯山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最早的茶叶栽培中心的地位。

由于专家们一直都找不到中国境内有野生茶树的佐证,加上印度的阿萨姆地区不仅有存活的栽培型古茶树,而且有英国和印度的学者称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叶种的野生茶树。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不仅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且中国的茶叶大多为树型矮小的小叶种茶,提出了“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阿姆度种的大叶茶”,“中国的小叶种茶,是印度的大叶茶种北移中国受气候影响而导致变种的结果”,而且还提出“茶叶在12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的论调。

1962年前,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持这样的论调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1961年,有村民向勐海县政府报告说,在巴达贺松村寨后面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大的古茶树,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棵古茶树没有自己种的茶好吃,味道苦涩。当时,设立在勐海县的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得到消息后,便马上派出刚从大理农校毕业的技术员刘献荣等人前去调查。

在山里转了三天后,由贺松村寨向后山出发,就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这棵巨大的茶树显露真身。“看到了大茶树后我们看了一下环境,因为当时我们身上也没有带着什么测量仪器之类的,所以也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不是野生的”刘献荣说,他之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茶树,回去向领导报告后,第二次与当时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顺高研究员一起上山,才让当地村民爬上树去采了一些枝叶,寄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进行检测鉴定。

据当时参与考察鉴定、后担任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张顺高研究员描述:这株罕见的大茶树是直立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无论从外形特征还是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确实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茶树。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成的考察组现场考察,这棵树基部围达3.2米,树高32.12米的巨型茶树,被鉴定为大理茶种的野生大茶树。

经现场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经多位知名专家联合认定树龄超过1700多年,这一测定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茶科所专家认同,并于1962年在《中国茶叶》月刊向世界发布了发现巴达野生茶树王的消息,成为当时发现的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叶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是世界大叶种茶起源地的论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还发现了数量达500余株的野生茶树群。目前,勐海县已被测定有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它们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邦崴古茶树”改写茶叶演化史

1991年3月,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发现了一棵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的乔木型大茶树。

经何仕华提议,思茅地区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农牧局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

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并且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世界茶叶演化史,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它与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和勐海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并列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

茶王长逝留下遗憾

“建茶王宫对野生‘茶树王’实行永久保存,也算是为了避免再出现南糯山‘茶树王’当时由于没有条件保存,而导致至今寸木不留的遗憾再次发生。”说话间,曾云荣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抢救濒临死亡的南糯山“茶树王”的往事。

由景洪出发经昆洛公路前行24公里,来到南糯山半坡寨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沙归拔玛”的茶厂。从茶厂后一条深藏在茶林间的山路,爬坡前行约500米,前方出现一个颇有明清风格的纪念亭,这就是当年南糯山“茶树王”遗址。

如今,除了纪念亭外,相距20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记载着南糯山“茶树王”事迹的石碑,石碑旁一棵水桶粗的古茶树长得格外茁壮。石碑旁有823台水泥浇筑的台阶,蜿蜒爬上半坡。在纪念亭与石碑之间,有村民搭了一个简易窝棚生火烧水泡茶。只要有人到“茶树王”的遗址餐馆,村民便会奉上一杯南糯山古树茶泡的纯正普洱茶。

据曾云荣介绍,1992年“茶树王”苍老的树干就开始变得千疮百孔,而且部分枝条逐渐干枯。这一问题在1993年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并且时任州长的召存信也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省内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论证和制定保护和抢救“茶树王”的方案。

最后,西双版纳州成立了一个“茶树王”抢救领导小组,由州长召存信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余的成员由各级专家、州政府秘书长和勐海县主要领导担任。之后又成立了“茶树王”保护委员会,当时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的曾云荣具体负责保护和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时已经把能够请到的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都请来了。”曾云荣说。

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方案时,专家们认为“茶树王”之所以出现衰亡的征兆,除了树龄高,年老体衰外,极有可能是四周密不透风的围墙导致不通风所致。因此提出将干枯的树枝切除,对千疮百孔的树干进行修补,以及在围墙上打出30余个孔来让“茶树王”透气,并将四周的土全部挖出,再从山上的密林中取肥土来重新填充增加肥力的抢救方案……一系列保护措施后,“茶树王”在1994年曾发出两根新的嫩枝。遗憾的是,1995年这棵“茶树王”还是出现了全株干枯的状况,无奈专家组只好宣布其已死亡。

“茶树王”的死亡,一时之间给西双版纳和专家组成员带来了空前的巨大压力,甚至外界关于“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掉”的舆论不绝于耳。事后在反复的调查中,曾云荣无意中看到,在台阶两边紧挨着水泥台阶的几棵古茶树,也同样出现了干枯死亡的现象,而距离稍远一些的古茶树却安然无恙。经取土化验,发现靠近水泥台阶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已经遭到了渗透进土层的强碱性水泥破坏。

“原来害死‘茶树王’的元凶,就是修建台阶、亭子和围墙的水泥。”至此真相大白,不过至今“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的舆论还依然没有消失,这成了曾云荣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为“茶树王”寻找“继任者”

2023年9月27日,又是牵动着世界茶叶界人士心弦的一个重要日子——树龄达1800多年的勐海贺松野生“茶树王”仙逝。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棵“茶树王”属自然衰老死亡,其4根主干已空心,因茶树根部空心过度,承受不住树枝的重压而整株自然倒伏,没有扶栽重新生长的可能。

2023年9月27日,巴达近1800年野生“茶树王”仙逝

2023年1月31日,这株宣告着中国澜沧江中下游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茶树王”在仙逝了4个月后,被运载下山,安置在勐海县陈升茶厂内,将建“茶王宫”进行永久保存,供世人瞻仰。

“当年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保存,委托当地一个村民看管,结果几年后竟连一点残骸都找不到了。”曾云荣说,为了不留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普洱茶遗产,这次当地政府决定建“茶王宫”对巴达“茶树王”进行永久保存。据曾云荣介绍,目前已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进荣研究员、中国杭州茶叶博物馆馆长吴胜天研究员接受邀请,与云南的茶叶界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规划和制定永久保存方案。春节之后,专家组将开展工作,率先对茶树王遗体进行杀虫和防腐处理,并进行永久存放的技术处理和“茶王宫”的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确定“王位继承者”的经验,开始着手论证巴达野生“茶树王”的“继任者”工作。

南糯山“茶树王”死后,2002年村民们又在距离半坡寨不远处的竹林寨村民家的承包茶地内,发现了一棵与死亡的800年“茶树王”差不多大小的古茶树。2002年4月,专家组一行前来南糯山实地考察后,确定这棵新发现的古茶树与死亡的“茶树王”属于同一时代栽种的古茶树,树龄相差也不大。因此将死亡的“茶树王”定为1号树,而将新发现的古茶树定为2号树,从而正式将2号古茶树推上了新“茶树王”宝座,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目前,南糯山的2号“茶树王”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和茶叶爱好者前来参观。

巴达野生“茶树王”仙逝后,勐海县也多次组织专家组在这一区域寻找可以“继承王位”的野生古茶树。目前已经在距离仙逝的“茶树王”2公里多的密林中,寻找到了一棵树高和直径与仙逝的“茶树王”相差不大的野生古茶树,初步拟定为巴达2号“茶树王”。相关的论证和鉴定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据曾云荣介绍,巴达“茶树王”附近的贺松村属于1000年前搬迁来的哈尼族村寨,这座山脉还环绕有曼迈、章朗以及打洛镇的曼歇等十余个村寨,都是根据记载在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布朗族居民。而且这一带除了大片野生古茶树外,还分布着1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最长的也在800年左右。

相信不久后,随着巴达2号“茶树王”的“继位”,一个全新的“茶树王”时代即将到来。

文章出自:西双版纳新闻网于2023年2月18日发布的新闻云南古茶传奇:千年茶王,归去来兮

山上有棵树,树上长着茶,一片叶子的故事由此开始

前言:“从前山上有棵树,树上长着茶,一片叶子的故事从此诞生。”

如果喜欢茶,恰巧你在家,可以看看这些纪录片,从而为你打开一扇享受独处的窗。

不用应酬,不用拘束,窝在舒服的沙发里,沏上一杯茶,再备上爱吃的零食点心,足不出户,神游万里茶区,了解茶叶的前世今生。

跟着镜头,不只是养眼,还可大涨一波茶知识。

匠心独运《茶界中国》

“每一个茶到味蕾的故事里,都是人和情感的故事。”《茶界中国》的总导演刘嘉如是说。

《茶界中国》由江苏卫视推出,摄制组第一次深度走访中国、日本、英国、肯尼亚等最具代表性的茶叶原产地,行程三十万公里。奔赴海内外,拍摄近百位茶人、茶农、制茶者、销售者、茶文化研究者等,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茶叶,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

该片运用航拍摄影、超高速摄影、微观生态摄影等手段,历时三年完成了全部拍摄。人物丰富、场景多元,力求以真人真事展现好茶对世界的影响,从茶叶角度探讨工匠精神,以及茶叶给予人们的生活启示。

名叫“茶界中国”,其实故事跳跃性很大,画面几分钟之间就切换到世界各地:中国、英国、非洲……把世界对茶的尊重与茶叶的绚丽灵魂一一道来。

茶文化自东方苏醒,让世界充满敬意。茶界本身便属一界,又怎有国界之分呢?

文艺风《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

一片茶叶,经历金、木、水、火、冷、热、重生,走出中国,享誉世界。

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茶叶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也联系着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由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继续打造的探寻世界茶文化纪录片,是每个爱茶的人必看的片子。

该片分为六集,每集50分钟,茶的文化覆盖全球,不仅仅有国内各个地区的不同茶叶文化,也涉及到日本茶道、东南亚国家、和非洲的茶叶种植。

首次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了茶地自然的奇观,展示了制茶工艺的神秘,并呈现古老茶艺的复活、各国茶道的探究以及茶叶之路的历险等,堪称一部电视版“茶百科大全”。

虽然,因为国内外茶文化体系庞杂,用短短六集的体量承载起来,难免会有点点力不从心,所以它在专注性和专业性上方面,业界曾引起争议。

但瑕不掩瑜,对茶叶的入门爱好者来说,《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一部能全方位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的新手指南。

“茶事说到底,也是人间烟火琐事。”

唯美、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是由KBS和NHK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关于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路的高清纪录片,属于感悟亚洲系列。

纪录片共六集,每集长约50分钟,光听片名就很吸引人:《朝圣之路》、《路因茶而生》、《迷失的王国》、《最后的马帮》......

加之画面唯美音效赞,有网友表示:墙裂推荐。

国际范《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

中国茶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

最纯净的水,定制的茶具,品质最佳的茶叶,茶的整体价值是如何超越了其成分之和?

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是怎样融进了中国人的哲学、精神和生活方式之中?

《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由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浙江农林大学参与录制并提供学术支持、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协助、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与美国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联合制作。

摄制组在浙江农林大学进行大量的采访、取景、拍摄,大批的茶文化学者、科研专家都对纪录片脚本进行了反复修订。

全片分为五部分——“茶的起源”、“茶的种类”、“茶的养生”、“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在美国”。既有茶园纪实,又不乏专家采访;既有茶馆、药房中的市井百态,又有儒释道三教的茶道哲思。

从外国人的角度拍摄,有别于我们中国的视觉,这部片子对茶的历史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对茶艺的服装和茶艺表演上更多了一些仪式感。

在2023年6月11日,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获得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六项大奖,奖项包括最佳纪录片题材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摄像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灯光奖。

文献系 《茶缘天下》

《茶缘天下》是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指导下,由香港健康卫视拍摄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它传达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从种茶、采茶、加工、品饮、鉴赏甚至收藏中所产生的动人故事与智慧思考。

时年103岁的“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亲自题写片名。

《滇之红》、《海南味道》、《五八经典》、《潮韵》、《茶之工夫》......该纪录片内容共十集,每集约20分钟,从“茶缘”出发,融情于茶,探秘千古茶事,向大家展现各地的茶品类、茶品牌、茶道以及风格迥异的饮茶风情。

茶神传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

2023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次的藏品,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一款茶叶——大红袍。

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在国家博物馆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什么样的茶,才能受此殊荣呢?

《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系列节目以新的视角,紧扣“武夷山茶文化”这一深厚、博大而又充满未解之谜的主题,揭示了茶叶背后所蕴含的耐人寻味而又妙趣横生的自然、文化、生活信息。

该系列节目分为五集,主题内容分别为:

之一:武夷问茶。整体介绍“岩骨花香”的武夷茶具备的独特品质以及所凝聚的自然文化、生活信息;

之二:万里茶路。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武夷山茶的演变历史与传播途径,揭示武夷茶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影响;

之三:茶路风云。侧重介绍武夷茶海外传播过程中演绎出的风云变幻,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

之四:茶风古韵。从武夷岩茶品茗的具体过程与历史演变当中,感悟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品饮者心境的奇妙联系,展现武夷茶道的独特神韵;

之五:茶神传奇。以武夷岩茶中的精品--大红袍的传奇身世和传统制作技艺为核心,讲述当代武夷茶人对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专注小产区的《徽茶》

中国名茶纪录片《徽茶》,由BTV拍摄制作,专门讲述来自安徽的名茶。

纪录片共两集,第一集内容是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第二集内容是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

徽州古称歙州,辖有六县,今除婺源属江西上饶,绩溪属安徽宣城外都属安徽黄山。徽茶,即徽州茶,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毛峰清雅,祁门香醉。

茶版人在旅途 《茶叶之路》

中国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市古称“崇安”,它不仅是茶叶的主要产地,还是一条著名的国际商道“茶叶之路”的起点,下梅村就是这条茶叶之路的源头。

三百多年前,精明的晋商在这里开辟了穿越欧亚大陆的漫漫茶路,这是中国古代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后最著名的国际商路。

从中、俄、蒙三国选取的三名体验者,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出发,沿着“茶叶之路”的主要路线,经由中国的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穿过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最终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在节目制作上采用了航拍、手绘动画、情景再现等手段,以全景视角全程跟踪行进,以他们的参与和视角寻访茶叶之路的遗址遗迹、茶叶贸易的形式以及与茶叶有关的故事和民俗沿途拜访茶路遗存,进而展现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使观众与万里茶路最近距离的接触。

《茶叶之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制作播出,加上《序章》共计91集,每集10分钟。

短小精悍,手绘动画情景再现的制作模式特别有趣。

仪式感的信仰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个《日本茶道》是来自于《Begin Japanology》系列。

《Begin Japanology》是日本NHK World TV面向海外观众播放的英语系列节目,始播于2023年,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以访谈为媒介,主要介绍日本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对日本茶道文化好奇的人来说,该节目信息量丰富,是了解茶道文化的一个窗口。

冒险家的茶故事 《西蒙·里夫茶叶之旅》

( The Tea Trail with Simon Reeve)

英国人每天要喝几百万杯茶,却鲜有人知道它们来自哪里。

意料之外的是,英国茶包内的茶叶大多不是来自印度或中国,而是来自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

从这里开始,冒险家兼记者的西蒙·里夫沿着茶叶之路,在肯尼亚和乌干达寻访采茶、打包和运输茶叶的工人们;和马赛牧人一起喝茶聊天....

对英国饮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一看。

愿它们,能陪爱茶的你,度过更多美好静谧的时光。

永夜之后便是光明,愿这疫情早日消散,愿所有人都健康、幸福。

关于三棵“茶树王”背后的故事

1957年,勐海南糯山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王”被发现后,证明了中国和被认为是“世界茶源地”的印度一样,800年前就有了栽培茶叶的历史。

而那时,与有野生茶树存活的印度相比,中国还不能证明就是茶叶的故乡。

在中国茶叶界专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树龄逾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于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世界茶叶发展变迁的历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中国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茶叶源产地。

1992年,树龄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又在普洱市澜沧县的邦威茶山被发现,从而使得茶叶在中国由野生过渡到栽培型的历史,得到完整的呈现。

三棵“茶树王”的陆续现身,让勐海和澜沧两地,成为了国内外茶人朝拜“茶祖”的圣地。

族谱推算鉴定800岁“茶树王”

1957年,勐海县南糯山村民发现在南糯茶山半老寨的半山密林中,有两棵古茶树特别大,直径1米多,明显比周围的古茶树粗壮、高大。当时的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立即派出专家组,发现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树群落中,这两棵巨大的古茶树确实罕见,为此,还特邀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一起鉴定。

起初,大家采取年轮鉴定的方式,将两棵巨型古茶树中的一棵齐根锯断。没想到的是,古茶树锯开后,根本无法从其紊乱的年轮上鉴定出其树龄。专家组经过多次协调,在附近的村寨走访征询鉴定这两棵古茶树的办法。半坡寨的一名哈尼族老人介绍说,根据族谱记载,这里的哈尼族村民从元江渡过澜沧江迁移到此之前,南糯山就有原住的璞人(布朗族居民)在这一带种植茶叶。后来,哈尼族迁入后也一直保持着种植茶叶的生产方式。而这些森林中的古茶树,很多是在哈尼族的祖先迁入前就已经存在了。

专家组根据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习俗,通过族谱推算法,推算出从南糯山哈尼族的第一代沙归至1957年,这里的哈尼族居民已经足足繁衍了55代,由于哈尼族的婚育年龄一般在18至20岁左右,以此计算,时间至少也在1000年左右。最终,专家根据哈尼族老人“这两棵大茶树是祖先沙归栽下的”说法,参加鉴定的中苏专家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保守的结论:目前这棵还存活的巨型古茶树,树龄至少在800年以上。

尽管如此,这棵被鉴定为800岁的栽培型古茶树,还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境内发现存活的树龄最长的茶树王,也称“沙归茶树王”。

1995年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王”的死亡

此时,尽管在中国的境内还没有野生茶树被发现,但至少南糯山800年茶树王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植茶历史悠久的见证,也使南糯山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最早的茶叶栽培中心的地位。

由于专家们一直都找不到中国境内有野生茶树的佐证,加上印度的阿萨姆地区不仅有存活的栽培型古茶树,而且有英国和印度的学者称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叶种的野生茶树。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不仅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且中国的茶叶大多为树型矮小的小叶种茶,提出了“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阿姆度种的大叶茶”,“中国的小叶种茶,是印度的大叶茶种北移中国受气候影响而导致变种的结果”,而且还提出“茶叶在12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的论调。

1962年前,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持这样的论调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1961年,有村民向勐海县政府报告说,在巴达贺松村寨后面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大的古茶树,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棵古茶树没有自己种的茶好吃,味道苦涩。当时,设立在勐海县的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得到消息后,便马上派出刚从大理农校毕业的技术员刘献荣等人前去调查。

在山里转了三天后,由贺松村寨向后山出发,就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这棵巨大的茶树显露真身。“看到了大茶树后我们看了一下环境,因为当时我们身上也没有带着什么测量仪器之类的,所以也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不是野生的”刘献荣说,他之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茶树,回去向领导报告后,第二次与当时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顺高研究员一起上山,才让当地村民爬上树去采了一些枝叶,寄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进行检测鉴定。

据当时参与考察鉴定、后担任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张顺高研究员描述:这株罕见的大茶树是直立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无论从外形特征还是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确实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茶树。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成的考察组现场考察,这棵树基部围达3.2米,树高32.12米的巨型茶树,被鉴定为大理茶种的野生大茶树。

经现场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经多位知名专家联合认定树龄超过1700多年,这一测定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茶科所专家认同,并于1962年在《中国茶叶》月刊向世界发布了发现巴达野生茶树王的消息,成为当时发现的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叶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是世界大叶种茶起源地的论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还发现了数量达500余株的野生茶树群。目前,勐海县已被测定有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它们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邦崴古茶树”改写茶叶演化史

1991年3月,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发现了一棵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的乔木型大茶树。

经何仕华提议,思茅地区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农牧局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

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并且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世界茶叶演化史,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它与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和勐海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并列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

茶王长逝留下遗憾

“建茶王宫对野生‘茶树王’实行永久保存,也算是为了避免再出现南糯山‘茶树王’当时由于没有条件保存,而导致至今寸木不留的遗憾再次发生。”说话间,曾云荣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抢救濒临死亡的南糯山“茶树王”的往事。

由景洪出发经昆洛公路前行24公里,来到南糯山半坡寨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沙归拔玛”的茶厂。从茶厂后一条深藏在茶林间的山路,爬坡前行约500米,前方出现一个颇有明清风格的纪念亭,这就是当年南糯山“茶树王”遗址。

如今,除了纪念亭外,相距20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记载着南糯山“茶树王”事迹的石碑,石碑旁一棵水桶粗的古茶树长得格外茁壮。石碑旁有823台水泥浇筑的台阶,蜿蜒爬上半坡。在纪念亭与石碑之间,有村民搭了一个简易窝棚生火烧水泡茶。只要有人到“茶树王”的遗址餐馆,村民便会奉上一杯南糯山古树茶泡的纯正普洱茶。

据曾云荣介绍,1992年“茶树王”苍老的树干就开始变得千疮百孔,而且部分枝条逐渐干枯。这一问题在1993年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并且时任州长的召存信也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省内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论证和制定保护和抢救“茶树王”的方案。

最后,西双版纳州成立了一个“茶树王”抢救领导小组,由州长召存信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余的成员由各级专家、州政府秘书长和勐海县主要领导担任。之后又成立了“茶树王”保护委员会,当时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的曾云荣具体负责保护和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时已经把能够请到的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都请来了。”曾云荣说。

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方案时,专家们认为“茶树王”之所以出现衰亡的征兆,除了树龄高,年老体衰外,极有可能是四周密不透风的围墙导致不通风所致。因此提出将干枯的树枝切除,对千疮百孔的树干进行修补,以及在围墙上打出30余个孔来让“茶树王”透气,并将四周的土全部挖出,再从山上的密林中取肥土来重新填充增加肥力的抢救方案……一系列保护措施后,“茶树王”在1994年曾发出两根新的嫩枝。遗憾的是,1995年这棵“茶树王”还是出现了全株干枯的状况,无奈专家组只好宣布其已死亡。

“茶树王”的死亡,一时之间给西双版纳和专家组成员带来了空前的巨大压力,甚至外界关于“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掉”的舆论不绝于耳。事后在反复的调查中,曾云荣无意中看到,在台阶两边紧挨着水泥台阶的几棵古茶树,也同样出现了干枯死亡的现象,而距离稍远一些的古茶树却安然无恙。经取土化验,发现靠近水泥台阶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已经遭到了渗透进土层的强碱性水泥破坏。

“原来害死‘茶树王’的元凶,就是修建台阶、亭子和围墙的水泥。”至此真相大白,不过至今“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的舆论还依然没有消失,这成了曾云荣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为“茶树王”寻找“继任者”

2023年9月27日,又是牵动着世界茶叶界人士心弦的一个重要日子——树龄达1800多年的勐海贺松野生“茶树王”仙逝。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棵“茶树王”属自然衰老死亡,其4根主干已空心,因茶树根部空心过度,承受不住树枝的重压而整株自然倒伏,没有扶栽重新生长的可能。

2023年9月27日,巴达近1800年野生“茶树王”仙逝

2023年1月31日,这株宣告着中国澜沧江中下游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茶树王”在仙逝了4个月后,被运载下山,安置在勐海县陈升茶厂内,将建“茶王宫”进行永久保存,供世人瞻仰。

“当年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保存,委托当地一个村民看管,结果几年后竟连一点残骸都找不到了。”曾云荣说,为了不留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普洱茶遗产,这次当地政府决定建“茶王宫”对巴达“茶树王”进行永久保存。据曾云荣介绍,目前已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进荣研究员、中国杭州茶叶博物馆馆长吴胜天研究员接受邀请,与云南的茶叶界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规划和制定永久保存方案。春节之后,专家组将开展工作,率先对茶树王遗体进行杀虫和防腐处理,并进行永久存放的技术处理和“茶王宫”的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确定“王位继承者”的经验,开始着手论证巴达野生“茶树王”的“继任者”工作。

南糯山“茶树王”死后,2002年村民们又在距离半坡寨不远处的竹林寨村民家的承包茶地内,发现了一棵与死亡的800年“茶树王”差不多大小的古茶树。2002年4月,专家组一行前来南糯山实地考察后,确定这棵新发现的古茶树与死亡的“茶树王”属于同一时代栽种的古茶树,树龄相差也不大。因此将死亡的“茶树王”定为1号树,而将新发现的古茶树定为2号树,从而正式将2号古茶树推上了新“茶树王”宝座,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目前,南糯山的2号“茶树王”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和茶叶爱好者前来参观。

巴达野生“茶树王”仙逝后,勐海县也多次组织专家组在这一区域寻找可以“继承王位”的野生古茶树。目前已经在距离仙逝的“茶树王”2公里多的密林中,寻找到了一棵树高和直径与仙逝的“茶树王”相差不大的野生古茶树,初步拟定为巴达2号“茶树王”。相关的论证和鉴定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据曾云荣介绍,巴达“茶树王”附近的贺松村属于1000年前搬迁来的哈尼族村寨,这座山脉还环绕有曼迈、章朗以及打洛镇的曼歇等十余个村寨,都是根据记载在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布朗族居民。而且这一带除了大片野生古茶树外,还分布着1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最长的也在800年左右。

相信不久后,随着巴达2号“茶树王”的“继位”,一个全新的“茶树王”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关于南京雨花茶的故事。

南京雨花茶传说:“雨花茶”在我国名茶中实为罕见,但“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却十分悠久。

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

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却依旧很贫穷。

原来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竟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

但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其外形圆绿、条索紧直、峰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资料记载】南京茶叶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不仅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更有陆羽栖霞寺(南京)采茶的传说为证,今天的栖霞寺后山仍有试茶亭旧迹。

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开始雨花茶的研制工作,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以后,雨花茶又在各届名茶评比会中获奖。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株茶树和三棵树茶叶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最美茶诗100首 最美茶诗词

下一篇:更多文化

本文标题: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5906.html

使劲推荐

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
三株茶树 三棵树茶叶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三棵树茶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最美茶诗100首 最美茶诗词
最美茶诗100首 最美茶诗词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最美茶诗词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送茶叶送一盒还是两盒好 送礼送茶叶送一盒还是两盒
送茶叶送一盒还是两盒好 送礼送茶叶送一盒还是两盒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送礼送茶叶送一盒还是两盒的精彩内容...

传统茶礼仪的基本动作有哪些 传统茶礼仪的基本动作分为哪些
传统茶礼仪的基本动作有哪些 传统茶礼仪的基本动作分为哪些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传统茶礼仪的基本动作分为哪些的精彩...

喝茶叩手礼三种手势图 喝茶礼仪规矩注意事项有哪些
喝茶叩手礼三种手势图 喝茶礼仪规矩注意事项有哪些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喝茶礼仪规矩注意事项有哪些的精彩内...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关于茶的书籍有哪些?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茶的书籍有哪些名字
关于茶的书籍有哪些?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茶的书籍有哪些名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关于茶的书籍有哪些名字的精彩内容等...

有文化涵养的茶名网名 有文化涵养的茶名两个字
有文化涵养的茶名网名 有文化涵养的茶名两个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文化涵养的茶名两个字的精彩内容等...

不会喝茶的人喝茶的说说 不会喝茶的人
不会喝茶的人喝茶的说说 不会喝茶的人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会喝茶的人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潮州工夫茶到底是什么,真的仅仅是茶叶吗 潮州工夫茶属于什么茶系
潮州工夫茶到底是什么,真的仅仅是茶叶吗 潮州工夫茶属于什么茶系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潮州工夫茶属于什么茶系的精彩内容等...

斗茗居茶叶价格 建人称斗茶为茗战
斗茗居茶叶价格 建人称斗茶为茗战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建人称斗茶为茗战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精选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