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_茶器_茶文化

茶文化>茶轩文>茶器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

时间:2023-05-26 07:07:30 作者:安乐战场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和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

对于爱茶的人来说,茶杯不仅仅是一种器具,它更像是一位好友,时间久了,便有了感情,纵便有更好的,也轻易不愿换。

既然是好友,自然要相互了解,那些茶杯上的故事,又怎么能不知道呢?

羲之爱鹅

王羲之,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能书,很早就名扬天下了,所以总有很多人慕名去求他的书法。时间长了,他非常无奈,轻易就不再应允。

有一个老道人,是王羲之的老乡,也想要他的墨宝。这个老道人很聪明,他没有直接上门去碰钉子,而是四处打听王羲之有什么喜好。

人们都说,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听说一个老太太家里养了只鹅特别好,还专门带朋友过去看。结果老太太听说他们要来,就把鹅煮了招待他们,让王羲之叹息了好久。

于是老道人就在道观里精心饲养了一笼良种的好鹅。每次闻知王羲之游山之际,就将观中的好鹅放养在山中。

终于有一天,这些鹅被游山的王羲之偶遇,他很是喜欢,想要买下。老道人就顺势提出,只要他手抄一份《黄庭经》,就赠送所有的鹅。王羲之欣然答应。

最后,王羲之带着一群他喜爱的鹅回家了,老道人也是欣喜地抚摸着手中的经书。这段事迹也成了后人乐道的佳话,王羲之手抄的那份《黄庭经》也被唤作《换鹅帖》。

渊明爱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随意的一句诗,使得菊花名扬天下。

说到菊花,陶渊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陶渊明一生性格正直,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后过着田园生活。因他爱菊,种了很多菊花。每逢秋日,附近的乡亲、朋友,常到他家作客赏菊。因为人们川流不息,他经常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

他就想,要是菊花开的时候,客人们一起来了,那该多好。于是灌园浇菊时自语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

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望着满园菊花吟诗作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惯由此形成。

陶渊明逝后,被奉为“九月花神”。

太白爱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他是李白,字太白。他是酒中仙,他是诗中仙,他喝酒的时候写诗,写诗的时候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这些飘散着浓浓酒香的诗句,带着李白微醺后惊世艳艳的才华,一起在世间流传至今。

太白醉酒

这么爱酒,必定常常醉酒。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其中有这样的描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由此可见,醉酒的李白,不仅诗兴大发,而且置天子的传召于不顾,任诞狂妄至极。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醉后的李白,会反客为主,会不断要酒,与世间的其他酒徒几无二致;然而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让人不禁一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用来浇愁的,可是都已经醉了,愁还是在。

醉后的李白,像个痛哭的孩子,让人莫名心疼。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把君山铲去,让湘水直流;巴陵偌大的湖,如同醇香的酒,把整个洞庭秋都喝醉了

醉后的李白,他的想象力仿佛插上了翅膀,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些奔放恣肆、飘逸浪漫的诗句,也成为诗坛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陆羽煮茶

陆羽,字鸿渐,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在他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挥袖抚琴

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琴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们也将它融入诗中传情达意。

琴是夫妇情笃和谐的象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是兄弟朋友情谊的见证。俞伯牙遇钟子期,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

琴也是人生理想志趣的寄托。嵇康之后,“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成为绝唱。

抚琴,不单是一种技能的展示,其中更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

思旧赋

《思旧赋》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创作的一篇赋。这篇赋是作者为追思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深切悼念,也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却总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当时残酷的现实和高压的政策,迫使作者只好如此。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它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除了现实的压力,也许纵然是心里有太多的话,斯人已逝,说了也是枉然;刚开了口,却又哽咽着无法继续。

关于三棵“茶树王”背后的故事

1957年,勐海南糯山树龄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王”被发现后,证明了中国和被认为是“世界茶源地”的印度一样,800年前就有了栽培茶叶的历史。

而那时,与有野生茶树存活的印度相比,中国还不能证明就是茶叶的故乡。

在中国茶叶界专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树龄逾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于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世界茶叶发展变迁的历史由此得以正本清源——中国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才是真正的世界茶叶源产地。

1992年,树龄1000年左右的过渡型茶树王,又在普洱市澜沧县的邦威茶山被发现,从而使得茶叶在中国由野生过渡到栽培型的历史,得到完整的呈现。

三棵“茶树王”的陆续现身,让勐海和澜沧两地,成为了国内外茶人朝拜“茶祖”的圣地。

族谱推算鉴定800岁“茶树王”

1957年,勐海县南糯山村民发现在南糯茶山半老寨的半山密林中,有两棵古茶树特别大,直径1米多,明显比周围的古茶树粗壮、高大。当时的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立即派出专家组,发现在一片密林中的古茶树群落中,这两棵巨大的古茶树确实罕见,为此,还特邀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一起鉴定。

起初,大家采取年轮鉴定的方式,将两棵巨型古茶树中的一棵齐根锯断。没想到的是,古茶树锯开后,根本无法从其紊乱的年轮上鉴定出其树龄。专家组经过多次协调,在附近的村寨走访征询鉴定这两棵古茶树的办法。半坡寨的一名哈尼族老人介绍说,根据族谱记载,这里的哈尼族村民从元江渡过澜沧江迁移到此之前,南糯山就有原住的璞人(布朗族居民)在这一带种植茶叶。后来,哈尼族迁入后也一直保持着种植茶叶的生产方式。而这些森林中的古茶树,很多是在哈尼族的祖先迁入前就已经存在了。

专家组根据哈尼族父子连名的习俗,通过族谱推算法,推算出从南糯山哈尼族的第一代沙归至1957年,这里的哈尼族居民已经足足繁衍了55代,由于哈尼族的婚育年龄一般在18至20岁左右,以此计算,时间至少也在1000年左右。最终,专家根据哈尼族老人“这两棵大茶树是祖先沙归栽下的”说法,参加鉴定的中苏专家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保守的结论:目前这棵还存活的巨型古茶树,树龄至少在800年以上。

尽管如此,这棵被鉴定为800岁的栽培型古茶树,还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境内发现存活的树龄最长的茶树王,也称“沙归茶树王”。

1995年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王”的死亡

此时,尽管在中国的境内还没有野生茶树被发现,但至少南糯山800年茶树王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植茶历史悠久的见证,也使南糯山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最早的茶叶栽培中心的地位。

由于专家们一直都找不到中国境内有野生茶树的佐证,加上印度的阿萨姆地区不仅有存活的栽培型古茶树,而且有英国和印度的学者称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叶种的野生茶树。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不仅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而且中国的茶叶大多为树型矮小的小叶种茶,提出了“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阿姆度种的大叶茶”,“中国的小叶种茶,是印度的大叶茶种北移中国受气候影响而导致变种的结果”,而且还提出“茶叶在12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的论调。

1962年前,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持这样的论调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1961年,有村民向勐海县政府报告说,在巴达贺松村寨后面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特别大的古茶树,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棵古茶树没有自己种的茶好吃,味道苦涩。当时,设立在勐海县的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得到消息后,便马上派出刚从大理农校毕业的技术员刘献荣等人前去调查。

在山里转了三天后,由贺松村寨向后山出发,就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这棵巨大的茶树显露真身。“看到了大茶树后我们看了一下环境,因为当时我们身上也没有带着什么测量仪器之类的,所以也不敢确定这个茶树是不是野生的”刘献荣说,他之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茶树,回去向领导报告后,第二次与当时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顺高研究员一起上山,才让当地村民爬上树去采了一些枝叶,寄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进行检测鉴定。

据当时参与考察鉴定、后担任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张顺高研究员描述:这株罕见的大茶树是直立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无论从外形特征还是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确实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茶树。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成的考察组现场考察,这棵树基部围达3.2米,树高32.12米的巨型茶树,被鉴定为大理茶种的野生大茶树。

经现场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经多位知名专家联合认定树龄超过1700多年,这一测定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茶科所专家认同,并于1962年在《中国茶叶》月刊向世界发布了发现巴达野生茶树王的消息,成为当时发现的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叶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是世界大叶种茶起源地的论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还发现了数量达500余株的野生茶树群。目前,勐海县已被测定有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它们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邦崴古茶树”改写茶叶演化史

1991年3月,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村民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发现了一棵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的乔木型大茶树。

经何仕华提议,思茅地区茶叶学会,行署外贸局、农牧局茶叶专家于1991年4月、11月两次对该茶树进行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在1000年左右。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

邦崴大茶树的发现,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并且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世界茶叶演化史,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区别于一般大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它与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和勐海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并列为云南三大古茶树王。

茶王长逝留下遗憾

“建茶王宫对野生‘茶树王’实行永久保存,也算是为了避免再出现南糯山‘茶树王’当时由于没有条件保存,而导致至今寸木不留的遗憾再次发生。”说话间,曾云荣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抢救濒临死亡的南糯山“茶树王”的往事。

由景洪出发经昆洛公路前行24公里,来到南糯山半坡寨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沙归拔玛”的茶厂。从茶厂后一条深藏在茶林间的山路,爬坡前行约500米,前方出现一个颇有明清风格的纪念亭,这就是当年南糯山“茶树王”遗址。

如今,除了纪念亭外,相距20米远的地方还有一块记载着南糯山“茶树王”事迹的石碑,石碑旁一棵水桶粗的古茶树长得格外茁壮。石碑旁有823台水泥浇筑的台阶,蜿蜒爬上半坡。在纪念亭与石碑之间,有村民搭了一个简易窝棚生火烧水泡茶。只要有人到“茶树王”的遗址餐馆,村民便会奉上一杯南糯山古树茶泡的纯正普洱茶。

据曾云荣介绍,1992年“茶树王”苍老的树干就开始变得千疮百孔,而且部分枝条逐渐干枯。这一问题在1993年引起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并且时任州长的召存信也亲自过问此事,并邀请省内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论证和制定保护和抢救“茶树王”的方案。

最后,西双版纳州成立了一个“茶树王”抢救领导小组,由州长召存信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余的成员由各级专家、州政府秘书长和勐海县主要领导担任。之后又成立了“茶树王”保护委员会,当时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的曾云荣具体负责保护和抢救的组织协调工作。“当时已经把能够请到的国内最权威的专家都请来了。”曾云荣说。

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方案时,专家们认为“茶树王”之所以出现衰亡的征兆,除了树龄高,年老体衰外,极有可能是四周密不透风的围墙导致不通风所致。因此提出将干枯的树枝切除,对千疮百孔的树干进行修补,以及在围墙上打出30余个孔来让“茶树王”透气,并将四周的土全部挖出,再从山上的密林中取肥土来重新填充增加肥力的抢救方案……一系列保护措施后,“茶树王”在1994年曾发出两根新的嫩枝。遗憾的是,1995年这棵“茶树王”还是出现了全株干枯的状况,无奈专家组只好宣布其已死亡。

“茶树王”的死亡,一时之间给西双版纳和专家组成员带来了空前的巨大压力,甚至外界关于“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掉”的舆论不绝于耳。事后在反复的调查中,曾云荣无意中看到,在台阶两边紧挨着水泥台阶的几棵古茶树,也同样出现了干枯死亡的现象,而距离稍远一些的古茶树却安然无恙。经取土化验,发现靠近水泥台阶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已经遭到了渗透进土层的强碱性水泥破坏。

“原来害死‘茶树王’的元凶,就是修建台阶、亭子和围墙的水泥。”至此真相大白,不过至今“茶树王被专家们保护死”的舆论还依然没有消失,这成了曾云荣心中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为“茶树王”寻找“继任者”

2023年9月27日,又是牵动着世界茶叶界人士心弦的一个重要日子——树龄达1800多年的勐海贺松野生“茶树王”仙逝。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棵“茶树王”属自然衰老死亡,其4根主干已空心,因茶树根部空心过度,承受不住树枝的重压而整株自然倒伏,没有扶栽重新生长的可能。

2023年9月27日,巴达近1800年野生“茶树王”仙逝

2023年1月31日,这株宣告着中国澜沧江中下游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茶树王”在仙逝了4个月后,被运载下山,安置在勐海县陈升茶厂内,将建“茶王宫”进行永久保存,供世人瞻仰。

“当年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保存,委托当地一个村民看管,结果几年后竟连一点残骸都找不到了。”曾云荣说,为了不留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普洱茶遗产,这次当地政府决定建“茶王宫”对巴达“茶树王”进行永久保存。据曾云荣介绍,目前已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进荣研究员、中国杭州茶叶博物馆馆长吴胜天研究员接受邀请,与云南的茶叶界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规划和制定永久保存方案。春节之后,专家组将开展工作,率先对茶树王遗体进行杀虫和防腐处理,并进行永久存放的技术处理和“茶王宫”的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南糯山“茶树王”死亡后确定“王位继承者”的经验,开始着手论证巴达野生“茶树王”的“继任者”工作。

南糯山“茶树王”死后,2002年村民们又在距离半坡寨不远处的竹林寨村民家的承包茶地内,发现了一棵与死亡的800年“茶树王”差不多大小的古茶树。2002年4月,专家组一行前来南糯山实地考察后,确定这棵新发现的古茶树与死亡的“茶树王”属于同一时代栽种的古茶树,树龄相差也不大。因此将死亡的“茶树王”定为1号树,而将新发现的古茶树定为2号树,从而正式将2号古茶树推上了新“茶树王”宝座,并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目前,南糯山的2号“茶树王”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和茶叶爱好者前来参观。

巴达野生“茶树王”仙逝后,勐海县也多次组织专家组在这一区域寻找可以“继承王位”的野生古茶树。目前已经在距离仙逝的“茶树王”2公里多的密林中,寻找到了一棵树高和直径与仙逝的“茶树王”相差不大的野生古茶树,初步拟定为巴达2号“茶树王”。相关的论证和鉴定工作也正在组织实施中。

据曾云荣介绍,巴达“茶树王”附近的贺松村属于1000年前搬迁来的哈尼族村寨,这座山脉还环绕有曼迈、章朗以及打洛镇的曼歇等十余个村寨,都是根据记载在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布朗族居民。而且这一带除了大片野生古茶树外,还分布着1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最长的也在800年左右。

相信不久后,随着巴达2号“茶树王”的“继位”,一个全新的“茶树王”时代即将到来。

关于休宁松萝茶叶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

休宁松萝茶传说:据传闻,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门口摆有两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远,里面长满绿萍,香客来到庙堂对老方丈说,那两口水缸是个宝,要出三百两黄金购买,商定三日后来取。

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绿萍水倒出,洗净搬到庙内。

三日后香客来了见水缸被洗净,便说宝气已净,没有用了。

老和尚极为懊悔,但为时已晚。香客走出庙门又转了回来,说宝气还在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树,定能长出神奇的茶叶来,这种茶三盏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点种上茶树,不久,果然发出的茶芽清香扑鼻,便起名“松萝茶”。

二百年后,到了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来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

方丈便给来者每人一包松萝茶,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两三日即愈。

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服,或研碎吞服,两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瘟疫流行。从此松萝茶成了灵丹妙药,名声大噪,蜚声天下。

永春佛手茶的来源,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骑虎岩寺有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一日,他吃佛手柑时突发奇想,能否让茶叶也泡出来如“佛手柑”清香诱人的香味呢?

想到就去做。他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终获成功,高兴之余他把这种茶取名为“佛手”。

后来,他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永春师弟,附近茶农知道后争相引种种植,由此得以普及。有文字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

永春县山清水秀,朝雾夕岚,泉甘土赤,所生产的佛手茶质量历来为本类茶之极品,为别于其他地区的佛手茶,故称“永春佛手”。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和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茶杯垫图片 茶杯垫图片以及寓意

下一篇:更多茶器

本文标题: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4391.html

使劲推荐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作文 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杯上的那些故事400字的精彩内容等...

茶杯垫图片 茶杯垫图片以及寓意
茶杯垫图片 茶杯垫图片以及寓意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杯垫图片以及寓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茶席规则 茶席礼仪规范
茶席规则 茶席礼仪规范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席礼仪规范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手工银壶的讲解 纯手工银壶
手工银壶的讲解 纯手工银壶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纯手工银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茶具 选择 茶具选配与茶汤颜色的关系
茶具 选择 茶具选配与茶汤颜色的关系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具选配与茶汤颜色的关系的精彩内容...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类似鸡缸杯的瓷器 与鸡缸杯齐名的杯子
类似鸡缸杯的瓷器 与鸡缸杯齐名的杯子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与鸡缸杯齐名的杯子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银壶泡茶有什么好的方法 银壶泡茶有什么好的品牌
银壶泡茶有什么好的方法 银壶泡茶有什么好的品牌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银壶泡茶有什么好的品牌的精彩内容等...

唐代秘色瓷有什么特点 唐代秘色瓷价格
唐代秘色瓷有什么特点 唐代秘色瓷价格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唐代秘色瓷价格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新铁壶怎么开壶方法 新铁壶怎么用
新铁壶怎么开壶方法 新铁壶怎么用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新铁壶怎么用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银壶的特点,使用和保养方法是什么 银壶的特点,使用和保养方法视频
银壶的特点,使用和保养方法是什么 银壶的特点,使用和保养方法视频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银壶的特点,使用和保养方法视频的精...

精选茶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