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是什么和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壶质量良莠不齐。
为让读者全面认识、了解银壶,本刊特约华北理工大学教授、蟠龙工艺董事长穆瑞田开辟专栏,以飨读者。
银壶的历史和加工工艺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创品论银壶的专栏,今天来到了第二期。希望通过专栏的形式,让大家了解银壶、提升认知,进而享用银壶、养生保健、投资收藏。
银壶兴于盛唐弘扬于当下
我国银器文化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的“甘斿”匜是发现最早的银制器皿。早期银器多以几何图纹、动物、花草等为创作对象,并以錾雕、镂空、镶嵌等工艺美化装饰,显示了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
秦汉时期银器生产开始形成规模,而大量工艺精湛异彩纷呈的银器则出现在唐朝。
有关银壶的记载最权威当属唐代陆羽的《茶经》:“鍑:以生铁为之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明许次纾《茶疏》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在中国的历史中,银器具大多盛行于宫廷,可惜保存下来的银壶却寥寥无几,有记载的银烧水壶是“清雍正银提梁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银壶制作工艺的传承出现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断代。
日本银壶制作承袭了唐朝茶道具文化和银壶制作技艺,并持续不断改善创新,形成了较为丰富完善的银壶制作技术体系。近年来,日本银壶技艺传承出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真正的日本人制作的银壶数量并不多。
随着中日茶文化的不断交流互通,中国的匠人们再次将制壶工艺拾起,并顺应市场加以改进。目前蟠龙工艺等国内顶级生产企业的银壶制作水平已与日本银壶不相上下,而且用料更纯、用工更细、创意更新。
手工壶受欢迎加工靠合作
国内银壶加工大致有三种方式:手工、冲压、铸造。手工制壶因为每个步骤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和技艺,制作周期长,每把银壶都有所不同,保值升值潜力大;冲压和铸造的银壶,是为了适应批量化生产的需要,产量大,同质化严重。
手工银壶的制作,要经过设计、制模、制胎、錾刻、组装、打磨、抛光等数十道工序。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有些银壶还使用了花丝、镶嵌、珐琅、镀金等工艺。
事实上,没有什么人对所有工序都精通、都参与,几乎所有复杂一些的产品都是由多人分阶段合作完成的。按皇家金银细工传承企业蟠龙工艺的工种划分,所有生产人员分为设计、胎工、錾工、打磨抛光、精品工艺等几个主要工种。其中,胎工都是男工,錾工和打磨抛光基本是女工。
银壶是一个细分行业,没有所谓的银壶大师。花丝镶嵌、金属工艺等行当的大师,可能在设计、制胎或錾刻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是专家,也可能在银壶的制作过程中参与一道或多道工序,但要求大师从化火压板到表面处理全流程参与,就是过分的要求了。即使某个大师参与了某道工序,就算是大师壶了,大师壶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提醒大家不要轻信“大师壶”。
盖碗的历史起源,追根溯源,方知道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蜀人饮茶方式较独特由茶盖、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才碗”。“三才”指天、地、人,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上图)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遥想1200多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清 胭脂红釉盖碗 (一对)(上图)
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
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上图)
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四川这块地方,既有宝鼎,也有幽窗,茶闲的棋罢的更是比比皆是,不稀奇!一杯盖碗茶,喝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清光绪 青花黄彩云龙纹盖碗(上图)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
清同治 米黄釉粉彩竹纹盖碗(上图)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清光绪 粉彩矾红描金八宝龙凤纹盖碗(上图)
盖碗泡茶,好处全在一个盖子上。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白菜青盐视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最负盛名的盖碗茶在北京。在北京人眼里,盖碗是茶具中之珍品,而花茶,尤其是茉莉花茶则是茶叶中的精品,两者结合起来,泡出的是北京人一颗热腾腾的心。
清光绪 黄底粉彩寿字纹盖碗(上图)
盖碗茶,在北京人手上显出其出神入化的本质。轻轻掀开碗盖,吹一吹,再用碗盖拂去一些茶叶末子,喝一口,齿颊留香。
清 胭脂地轧道小盖碗(上图)
那曹雪芹也是一个盖碗茶迷:“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坐在园林里,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花是红的,桥是九曲的,檐是飞的,地砖是六角的,窗户是镂空的,茶叶是碧螺春,水井水,唯一相同的就是一个有盖的碗。
清乾隆 各色釉盖碗 (五只)(上图)
清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上图)
清 翡翠盖碗(上图)
乾隆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上图)
黑地景泰蓝博古盖碗(上图)
清 胭脂红菊掰盖碗(上图)
清初 碧玉荷花纹盖碗(上图)
清代 粉彩莲花盖碗(上图)
清道光 粉彩无双谱盖碗 (二件)(上图)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盖碗(上图)
清道光 金彩兰花纹盖碗(上图)
清道光 料釉粉彩群仙祝寿纹盖碗(2件)(上图)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皮球花纹盖碗(2件)(上图)
清道光 青花花卉纹盖碗(上图)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上图)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二件)(上图)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两件)(上图)
清光绪 蓝釉雕寿字盖碗(上图)
清光绪 松绿地粉彩花鸟束腰盖碗(上图)
清光绪 胭脂红釉盖碗(上图)
清嘉庆 粉彩描金八宝纹盖碗(上图)
清嘉庆 青花矾红龙凤纹盖碗(上图)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上图)
清乾隆 豆青釉茶盖碗(上图)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上图)
清乾隆 仿雕漆锦地寿字莲瓣纹盖碗(上图)
清乾隆 红釉盖碗 (一对)(上图)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上图)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上图)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上图)
清乾隆 青花粉彩百子闹元宵纹盖碗(上图)
清乾隆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盖碗(上图)
清乾隆 玉雕吉祥如意盖碗 (一对)(上图)
清同治 绿地粉彩盖碗(上图)
清同治 描金绿釉盖碗 (一对)(上图)
清同治 青花矾红云龙纹大盖碗(上图)
清雍正 斗彩花卉纹盖碗(上图)
清雍正 斗彩花鸟纹盖碗(上图)
清雍正 斗彩九秋风景盖碗(上图)
清中期 白玉透雕四季三多盖碗(上图)
十八世纪 乌金釉盖碗 (一对)(上图)
元 青白玉盖碗(上图)
清中期 黑漆金彩牡丹寿字纹盖碗(上图)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上图)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上图)
青瓷盖碗,白瓷盖碗,黑瓷盖碗,彩瓷盖碗,更有玲珑瓷盖碗,天上人间的盖碗茶,喝出岁月静好,品出百味人生!
建盏的历史文化简介,建盏的鼎盛时期在宋朝,终南北两宋之世,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豪门望族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咏把玩。
但是建盏为今人所重视,却是近十年以内的事。喜欢瓷器的朋友如果查阅明清以来的资料,关于建盏应该所得不多,有的也只是只鳞片爪,语焉不详。而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建窑就逐渐冷清,至明清时期,建窑就几乎为人所遗忘。
原因何在呢?我们先看看北宋《太清楼侍燕记》的一段记载,从建盏的鼎盛时期说起吧。
北宋政和二年三月,帝都汴梁城,春和景明,皇宫后苑太清楼垂拱殿,宋徽宗设宴招待权相蔡京。内府珍藏的酒樽、宝器,琉璃、玛瑙、水晶、玻璃、翡翠、美玉罗列开来……
酒后,徽宗亲自点茶。
点茶只用清泉,建盏,几饼团茶,简单得似乎与环境有些许的不谐,但是主客蔡京却志得意满。这风雅茶事,蔡京了然于胸,诸般器物也早已熟悉。清泉是来自无锡惠山寺的石泉水,彼处距京城1500里,泉水得来殊为不易。
那黑里透青的茶盏和饼状团茶,都来自蔡京的家乡——建溪。建盏之釉色青黑,如江海凝结,浮光闪动,却又深沉稳重。
那么这黑黑的小碗又好在哪里呢?
就算有些兔毫似的纹样,也还是矮小粗黑,如何登得大雅之堂?
其实建盏乍看黯淡,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或如银萍,或如星辰,或如山海,耐人玩味,大可神游!只有深入欣赏才能发现它的华丽。
宋人欣赏建盏会在阳光下侧看,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引人入胜的花纹,而现在,我们大可以借助放大镜,轻易地进入建盏的绚丽世界,不过出来时往往会因流连太久而头晕眼花。
建盏之美安静而不事张扬。这种美绝没有姹紫嫣红,波涛汹涌,起初并不吸引人,就这样呆在那里,静如处子,等待能欣赏建盏之美的人深陷其中。
而方家们都知晓,这样的美虽多耗人工,但关键却靠天成,大美之物,往往是万里成一,而诸如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则只能祈祷窑神的恩赐。这也就无怪乎连宋徽宗这样的风雅皇帝也会视之如随珠和玉了。
一大名窑,只烧一器,这就是建窑(当然并不绝对,比如建窑也出产些油灯之类的琐碎器具,但与建盏相较,尽可忽略)。
建窑基本上只出产黑釉茶盏,但就是这单一的黑釉茶盏,却在人工之精,造化之巧的共同作用下,幻化出万千华彩,无尽之美,成为斗茶茗战之利器,为当世所珍,并被皇家推崇,因而带动当时诸多窑口竞相仿造。
全国三分之二的窑口出产黑釉茶盏,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以及福建其他地方窑均有类似仿制产品,并用各种方法模仿兔毫纹、油滴纹,但建窑之美,始终不可企及。
建窑出产的各种斑纹的黑釉盏,一直被茶人视作珍宝。
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这里东坡公用的是兔毛斑盏,据推测是早期建盏,斑纹较细而成块,还没有达到兔毫的标准。但点茶时与淡绿的茶汤相映衬,足已使人呷一口茶而春意满怀了。
建盏看似普通,然则单纯不单调,朴素不粗鄙,禁得住时时细品,耐得了日日把玩。
釉色深沉莹润,适合点茶茗战。斑纹朴素平和,但变化万端,各种名品,不一而足。特别是有一种曜变斑,梦幻如宇宙星空,蓝光闪耀,使人不胜冥想,如痴如醉。
后有两只曜变盏东流日本,为当时的日本霸主织田信长所得,视若珍宝。相传一只毁于本能寺之变,与织田信长一道殒命,另一只流传至今,被奉为日本国宝。
自蒙元以降,饮茶方式的演变使点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到了明朝,点茶最终为冲泡茶所取代。点茶的失势也导致了建盏的式微,随着建窑逐渐改烧青白瓷,黑釉建盏的炉火在明代终至熄灭。
曾经被上至皇帝,下至引车卖浆者流珍爱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身。
可以想见,离开了斗茶的一只只名贵建盏,纷纷在酒肆中、筵席上、汤盆边粉身碎骨,随后被弃之沟渠,烟消云散。
到明朝朱权著《茶谱》时,是这样阐释建盏的:“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南宋灭亡不足200年后,朱权这样的茶之大家,看来竟然已不知建盏的用法,遑论欣赏建盏之可爱迷人了!
这之后则是明清以来的青花瓷茶具盛行于世,紫砂茶壶也独领风骚,至今犹盛。而建盏则真的就消失在漫漫的历史尘埃之中,只是偶尔会从典籍里看到它的影子,抑或在古董店内泯然于瓦罐瓷盘间,待价而沽。至于喝茶,早已与它无关。
不知算是幸运或是不幸,东邻日本仰慕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点茶这种风雅之事,并逐渐在日本形成一种近乎宗教的“茶道”,而建盏,在彼处仍然是茶道的主角,且由于中国建窑的停产,使存世之盏尽数成为绝品。
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有好事者换算下来,曜变斑建盏价值700多公斤黄金,油滴斑建盏360多公斤,而兔毫盏也要价值210多公斤黄金。
而在日本流传至今的建盏精品,大多数已高踞于各大美术馆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为国宝。
建盏和其他黑釉茶盏,最早大多由日本留学僧人与点茶一道携带回国。在日本古文献中,建盏与其他中国黑釉盏有明确区分。
因留学僧人多在临安城外天目山上的寺院中学习,对于不明产地(或无须关注产地)的黑釉茶盏,在日本便有了一个笼统的名字——天目盏。
随着日本茶道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对于珍贵的名品唐物的态度也在变化。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对于茶道精神的概括:和敬清寂,使人们转而追求简朴的日本本土陶瓷茶盏。
建盏和天目盏的地位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建盏与天目盏的界限变得模糊。
到了19世纪以后,“天目盏”的概念已经包括建窑系、吉州窑系茶盏以及其他所有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盏了,天目成了一个茶盏品种的名字,不论它产自中国还是日本。
然而建盏的崇高地位始终使日本茶人对于它的原产地充满憧憬和仰慕,被建阳老乡称作“乌碗仔”(即小黑碗)的建盏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有记载表明,从19世纪初以来,不断有日本人到建阳考察,甚至学习制作建盏,并对建盏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我国则自1960年代以来不断在建阳考古发掘,2001年建窑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窑的炉火重燃,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富足使得传统的饮茶风习重新红火起来,文化的复兴也让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种传统习俗。
近些年,建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两宋遗物,对于民间的开掘,国家管理部门并不加禁止。
大量的出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窑址建盏市场,也促进了其在饮茶爱好者中的流行。
随着出土建盏的逐渐枯竭,当地从业者和烧造艺人开设仿古新盏的作坊和窑厂,加上原来就醉心于此的日本模仿者,以及台湾的厂家,建盏新盏日趋流行,开始有了自己稳定的消费市场。
由于建盏的纹样是在高温窑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动而形成的花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两只,每只盏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读、把玩、收藏。
有人说用建盏饮茶,看不到茶色,不适合现在的泡茶方法。诚然,黑釉盏中的茶色不易分辨,而且茶盏的体量似乎也略大于一般茶杯,但黑釉茶盏有独到的优点——可欣赏茶盏中的氤氲雾气。斟茶入盏,水光摇曳,雾气蒸腾,如真似幻,这是任何青白瓷杯中不可得的佳景。
如果建盏在手,喝茶时便不只是茶。香氛氤氲中,得一刻闲暇,扪摩宋物,可思接千古,可吟哦词章。
突然间,会意识到800年前,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巨匠们也是擎着这样的器物,品茗啜汤,俯仰天地。而今虽世易时移,物是人非,但好像会觉得离他们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因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太难弥补,器物上的接近似乎成了一条捷径。
数百年间,建盏失而复得,窑火重生,是建盏的幸运,也更是今人的幸运。无论是否懂得欣赏,建盏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至少在我们欣赏宋词文章之时,可以捧一只同样精彩,同样来自宋朝的建盏,啜一口清茶。
文化瑰宝,重在传承,盏亦如是!
盖碗的历史起源,追根溯源,方知道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蜀人饮茶方式较独特由茶盖、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才碗”。“三才”指天、地、人,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上图)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遥想1200多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清 胭脂红釉盖碗 (一对)(上图)
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
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上图)
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四川这块地方,既有宝鼎,也有幽窗,茶闲的棋罢的更是比比皆是,不稀奇!一杯盖碗茶,喝出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清光绪 青花黄彩云龙纹盖碗(上图)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
清同治 米黄釉粉彩竹纹盖碗(上图)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清光绪 粉彩矾红描金八宝龙凤纹盖碗(上图)
盖碗泡茶,好处全在一个盖子上。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白菜青盐视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最负盛名的盖碗茶在北京。在北京人眼里,盖碗是茶具中之珍品,而花茶,尤其是茉莉花茶则是茶叶中的精品,两者结合起来,泡出的是北京人一颗热腾腾的心。
清光绪 黄底粉彩寿字纹盖碗(上图)
盖碗茶,在北京人手上显出其出神入化的本质。轻轻掀开碗盖,吹一吹,再用碗盖拂去一些茶叶末子,喝一口,齿颊留香。
清 胭脂地轧道小盖碗(上图)
那曹雪芹也是一个盖碗茶迷:“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坐在园林里,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花是红的,桥是九曲的,檐是飞的,地砖是六角的,窗户是镂空的,茶叶是碧螺春,水井水,唯一相同的就是一个有盖的碗。
清乾隆 各色釉盖碗 (五只)(上图)
清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上图)
清 翡翠盖碗(上图)
乾隆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上图)
黑地景泰蓝博古盖碗(上图)
清 胭脂红菊掰盖碗(上图)
清初 碧玉荷花纹盖碗(上图)
清代 粉彩莲花盖碗(上图)
清道光 粉彩无双谱盖碗 (二件)(上图)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盖碗(上图)
清道光 金彩兰花纹盖碗(上图)
清道光 料釉粉彩群仙祝寿纹盖碗(2件)(上图)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皮球花纹盖碗(2件)(上图)
清道光 青花花卉纹盖碗(上图)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上图)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二件)(上图)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两件)(上图)
清光绪 蓝釉雕寿字盖碗(上图)
清光绪 松绿地粉彩花鸟束腰盖碗(上图)
清光绪 胭脂红釉盖碗(上图)
清嘉庆 粉彩描金八宝纹盖碗(上图)
清嘉庆 青花矾红龙凤纹盖碗(上图)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上图)
清乾隆 豆青釉茶盖碗(上图)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上图)
清乾隆 仿雕漆锦地寿字莲瓣纹盖碗(上图)
清乾隆 红釉盖碗 (一对)(上图)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上图)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上图)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上图)
清乾隆 青花粉彩百子闹元宵纹盖碗(上图)
清乾隆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盖碗(上图)
清乾隆 玉雕吉祥如意盖碗 (一对)(上图)
清同治 绿地粉彩盖碗(上图)
清同治 描金绿釉盖碗 (一对)(上图)
清同治 青花矾红云龙纹大盖碗(上图)
清雍正 斗彩花卉纹盖碗(上图)
清雍正 斗彩花鸟纹盖碗(上图)
清雍正 斗彩九秋风景盖碗(上图)
清中期 白玉透雕四季三多盖碗(上图)
十八世纪 乌金釉盖碗 (一对)(上图)
元 青白玉盖碗(上图)
清中期 黑漆金彩牡丹寿字纹盖碗(上图)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上图)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上图)
青瓷盖碗,白瓷盖碗,黑瓷盖碗,彩瓷盖碗,更有玲珑瓷盖碗,天上人间的盖碗茶,喝出岁月静好,品出百味人生!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是什么和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茶器
本文标题: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是什么 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4717.html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揭开银壶背后的历史与工艺的精彩内容...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紫砂壶泡茶有什么优势呢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席布置的基础知识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些全部失传的古代茶器,你都见过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铁壶挑选五大技巧及注意事项的精彩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金属中毒是怎么回事?的精彩内容等你...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具挑选的注意事项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普洱茶用的茶具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的精彩内容等你...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具清洗时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