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建盏 日本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建盏 日本国宝和建盏 日本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编者按:3月2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根据双方协议,意大利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其中就有一枚宋代建窑建盏。
3月21日,日本滋贺县美秀博物馆《大德寺龙光院:国宝曜变天目与破草鞋》春季特别展开幕,由于大德寺龙光院从不对外开放,因此龙光院收藏的国宝级曜变天目建盏最为神秘。现在全世界最完整的宋代曜变天目建盏有3件,全部都收藏在日本,并被列为国宝。从3月到6月间,这3件国宝曜变盏会分别先后在滋贺、东京、奈良展出,这也是有史以来,它们第一次同期对外公开。
阳春烟景,汲泉烹茶,幽花时发,宾友对之,古往今来,东方人爱茶,朴淡雅宜的建盏一直备受茶人倾心。2023年西泠秋拍,一枚南宋建盏油滴盏以586.5万元人民币成交;202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南宋建窑兔毫盏以250万元港币成交;2023年嘉德香港五周年庆典拍卖会,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配朱漆盏托,以354万元港币成交;2023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临宇山人旧藏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盏以11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7万元)成交
一枚小小茶盏,氤氲之变中,使人于其间观天地宇宙,它是茶文化的缩影,是东方美学在生活实用间的承载,亦见证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建窑是中国最著名的古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故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县一带,以烧制黑釉茶盏而闻名,并以“松风鸣雪兔毫霜”的朴淡雅宜之美,“熁之久热难冷”的实在之用,隐蕴儒家、禅宗之理,融通中日茶道之学,而成为茶文化的一个缩影。
建安瓮碗鹧鸪斑:器出建阳
建阳居闽中,北睨浙赣,南望铁乡、紫盖,旁联黄华、白鹤之秀,襟山束水,为东南胜地。晚唐以降,窑业勃兴,及至赵宋,已负盛名。
宋代的建窑既烧制青釉日用瓷,更以黑釉盏见长。其因地取材,选用高铁、低铝的瓷土,胎体坚厚,有“铁胎”之质,略含砂粒,质粗而朴拙,胎内细小气孔宛若毛细。蔡襄《茶录》称“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对于宋人而言,这种厚胎的茶盏,有着良好的保温功用,适宜斗茶。
建盏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层厚重而肥润,《格古要论》赞其“色黑而滋润”。采用正烧法,口沿釉薄,而内底釉积,外壁多施半釉,常见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由于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建窑黑釉呈现出绚烂多变的纹理,实际上是如云似雾的结晶体,以绀黑(乌金)、免毫、油滴、鹧鸪斑等最具代表。
建盏的器型也深谙宋代“尚用”之美学。其口沿多内敛,或束口,斜腹,矮圈足,《大观茶论》云:“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建盏斗笠式的造型,既“易于取乳”,又“运筅旋彻”,而其内敛式的设计“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与朱熹推崇的“不以繁缛为巧”“不以深隐为奇”思想相辅相成,是宋人生活哲学的外在表征。
兔毫连盏烹云液:徽宗御用
两宋时代,缙绅之士,韦布之流,皆以饮茶为风尚,尤好斗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迟至北宋晚期,建盏已进入宫廷,部分署“御供”“官”等款识。宋徽宗不仅在《大观茶论》中对其赞赏有加,亦作宫词述达建盏斗茶之欢愉,如“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近年来,在杭州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南宋御街等遗址中,都出土有建盏。2023年及2023年在与宫廷相关的遗迹中,甚至发现了罕见的曜变天目盏残片,堪比日本国宝。可见,建盏已成为上流社会茶事活动不可或缺的重器。
斗茶,又叫斗茗,即比赛茶的优劣,是两宋时期风靡一时的雅事活动。参与斗茶者,需各自献出所藏名茶,或当年新茶,一一品尝。斗茶项目包括茶之色、茶之香、茶之汤等,经众人品评,以上乘者为胜。唐庚曾撰《斗茶记》,指出“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实际上,在整个斗茶期间,汤色、水痕尤为关键。茶汤以色白为上,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汤花则不只观色,亦看水痕出现之先后,即宋人廖刚笔下的“兔毫扶雪带香浮”、范仲淹所言的“紫玉瓯心雪涛起”。
在宋人看来,绀黑釉利于斗茶,而兔毫、鹧鸪斑或更适于点茶及“茶百戏”。宋僧惠洪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清异录》云:“闽人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相比于斗茶的“步步惊心”,点茶则更为闲适与从容。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言:“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哲学大师冯友兰提出,中国的哲学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换而言之,是体悟式的哲学。简约朴致的建盏,寄托了宋人对天人关系与道德理想的深刻思虑。
无上神品:东瀛国宝
早在平安时代,宋僧东渡,广弘佛法,亦将宋朝的饮茶之俗带入日本。元弘三年(1333年)之前,“建盏”一词已出现在金泽贞显的信札中。到了室町时代,建盏不仅是千金难求的珍稀唐物,跻身于“东山御物”之列,亦成为象征将军身份的“格式道具”。《大明别幅并两国勘合》则明确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皇帝赐予“日本国王源道义”(即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以“黄铜镀金厢口足建盏十一个”。其中便包含宋代的建盏。
日本现存曜变天目盏三件,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及大德寺塔头龙光院,皆被指定为国宝。静嘉堂文库藏曜变天目,又名稻叶天目,束口,尖唇,深腹,圈足。胎体呈黑褐色,露胎见旋坯纹。外施黑釉,釉不及底,口沿微失釉,胫底有釉泪。经德川幕府、稻叶美浓守正则、小野光景递藏,后归岩崎弥之助。日本茶道,取宋儒之寂然凝虑,又融入冷、枯、瘦之禅风,曜变天目以其“右军墨沼”之色,“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的氤氲之变,而成为茶道活动上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器。
余论
今日的建阳,仍有一批工匠钵承传统,推陈出新。如陶民柴窑,仍坚持手工拉坯、修胎,以柴窑烧制建盏。虽成品率远低于电窑,但选用高油脂的松木,人工控制窑温,在温度或高或低,还原火焰忽明忽暗间,再现千年前的宋韵风华,蕴藉宋儒之旨,禅宗之趣,而深深沉沉,别有一番思忖在其间。2023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盏在21世纪初焕发出新的荣光。
建盏的历史文化简介,建盏的鼎盛时期在宋朝,终南北两宋之世,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豪门望族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咏把玩。
但是建盏为今人所重视,却是近十年以内的事。喜欢瓷器的朋友如果查阅明清以来的资料,关于建盏应该所得不多,有的也只是只鳞片爪,语焉不详。而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建窑就逐渐冷清,至明清时期,建窑就几乎为人所遗忘。
原因何在呢?我们先看看北宋《太清楼侍燕记》的一段记载,从建盏的鼎盛时期说起吧。
北宋政和二年三月,帝都汴梁城,春和景明,皇宫后苑太清楼垂拱殿,宋徽宗设宴招待权相蔡京。内府珍藏的酒樽、宝器,琉璃、玛瑙、水晶、玻璃、翡翠、美玉罗列开来……
酒后,徽宗亲自点茶。
点茶只用清泉,建盏,几饼团茶,简单得似乎与环境有些许的不谐,但是主客蔡京却志得意满。这风雅茶事,蔡京了然于胸,诸般器物也早已熟悉。清泉是来自无锡惠山寺的石泉水,彼处距京城1500里,泉水得来殊为不易。
那黑里透青的茶盏和饼状团茶,都来自蔡京的家乡——建溪。建盏之釉色青黑,如江海凝结,浮光闪动,却又深沉稳重。
那么这黑黑的小碗又好在哪里呢?
就算有些兔毫似的纹样,也还是矮小粗黑,如何登得大雅之堂?
其实建盏乍看黯淡,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或如银萍,或如星辰,或如山海,耐人玩味,大可神游!只有深入欣赏才能发现它的华丽。
宋人欣赏建盏会在阳光下侧看,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引人入胜的花纹,而现在,我们大可以借助放大镜,轻易地进入建盏的绚丽世界,不过出来时往往会因流连太久而头晕眼花。
建盏之美安静而不事张扬。这种美绝没有姹紫嫣红,波涛汹涌,起初并不吸引人,就这样呆在那里,静如处子,等待能欣赏建盏之美的人深陷其中。
而方家们都知晓,这样的美虽多耗人工,但关键却靠天成,大美之物,往往是万里成一,而诸如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则只能祈祷窑神的恩赐。这也就无怪乎连宋徽宗这样的风雅皇帝也会视之如随珠和玉了。
一大名窑,只烧一器,这就是建窑(当然并不绝对,比如建窑也出产些油灯之类的琐碎器具,但与建盏相较,尽可忽略)。
建窑基本上只出产黑釉茶盏,但就是这单一的黑釉茶盏,却在人工之精,造化之巧的共同作用下,幻化出万千华彩,无尽之美,成为斗茶茗战之利器,为当世所珍,并被皇家推崇,因而带动当时诸多窑口竞相仿造。
全国三分之二的窑口出产黑釉茶盏,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以及福建其他地方窑均有类似仿制产品,并用各种方法模仿兔毫纹、油滴纹,但建窑之美,始终不可企及。
建窑出产的各种斑纹的黑釉盏,一直被茶人视作珍宝。
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这里东坡公用的是兔毛斑盏,据推测是早期建盏,斑纹较细而成块,还没有达到兔毫的标准。但点茶时与淡绿的茶汤相映衬,足已使人呷一口茶而春意满怀了。
建盏看似普通,然则单纯不单调,朴素不粗鄙,禁得住时时细品,耐得了日日把玩。
釉色深沉莹润,适合点茶茗战。斑纹朴素平和,但变化万端,各种名品,不一而足。特别是有一种曜变斑,梦幻如宇宙星空,蓝光闪耀,使人不胜冥想,如痴如醉。
后有两只曜变盏东流日本,为当时的日本霸主织田信长所得,视若珍宝。相传一只毁于本能寺之变,与织田信长一道殒命,另一只流传至今,被奉为日本国宝。
自蒙元以降,饮茶方式的演变使点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到了明朝,点茶最终为冲泡茶所取代。点茶的失势也导致了建盏的式微,随着建窑逐渐改烧青白瓷,黑釉建盏的炉火在明代终至熄灭。
曾经被上至皇帝,下至引车卖浆者流珍爱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身。
可以想见,离开了斗茶的一只只名贵建盏,纷纷在酒肆中、筵席上、汤盆边粉身碎骨,随后被弃之沟渠,烟消云散。
到明朝朱权著《茶谱》时,是这样阐释建盏的:“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南宋灭亡不足200年后,朱权这样的茶之大家,看来竟然已不知建盏的用法,遑论欣赏建盏之可爱迷人了!
这之后则是明清以来的青花瓷茶具盛行于世,紫砂茶壶也独领风骚,至今犹盛。而建盏则真的就消失在漫漫的历史尘埃之中,只是偶尔会从典籍里看到它的影子,抑或在古董店内泯然于瓦罐瓷盘间,待价而沽。至于喝茶,早已与它无关。
不知算是幸运或是不幸,东邻日本仰慕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点茶这种风雅之事,并逐渐在日本形成一种近乎宗教的“茶道”,而建盏,在彼处仍然是茶道的主角,且由于中国建窑的停产,使存世之盏尽数成为绝品。
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有好事者换算下来,曜变斑建盏价值700多公斤黄金,油滴斑建盏360多公斤,而兔毫盏也要价值210多公斤黄金。
而在日本流传至今的建盏精品,大多数已高踞于各大美术馆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为国宝。
建盏和其他黑釉茶盏,最早大多由日本留学僧人与点茶一道携带回国。在日本古文献中,建盏与其他中国黑釉盏有明确区分。
因留学僧人多在临安城外天目山上的寺院中学习,对于不明产地(或无须关注产地)的黑釉茶盏,在日本便有了一个笼统的名字——天目盏。
随着日本茶道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对于珍贵的名品唐物的态度也在变化。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对于茶道精神的概括:和敬清寂,使人们转而追求简朴的日本本土陶瓷茶盏。
建盏和天目盏的地位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建盏与天目盏的界限变得模糊。
到了19世纪以后,“天目盏”的概念已经包括建窑系、吉州窑系茶盏以及其他所有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盏了,天目成了一个茶盏品种的名字,不论它产自中国还是日本。
然而建盏的崇高地位始终使日本茶人对于它的原产地充满憧憬和仰慕,被建阳老乡称作“乌碗仔”(即小黑碗)的建盏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有记载表明,从19世纪初以来,不断有日本人到建阳考察,甚至学习制作建盏,并对建盏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我国则自1960年代以来不断在建阳考古发掘,2001年建窑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窑的炉火重燃,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富足使得传统的饮茶风习重新红火起来,文化的复兴也让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种传统习俗。
近些年,建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两宋遗物,对于民间的开掘,国家管理部门并不加禁止。
大量的出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窑址建盏市场,也促进了其在饮茶爱好者中的流行。
随着出土建盏的逐渐枯竭,当地从业者和烧造艺人开设仿古新盏的作坊和窑厂,加上原来就醉心于此的日本模仿者,以及台湾的厂家,建盏新盏日趋流行,开始有了自己稳定的消费市场。
由于建盏的纹样是在高温窑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动而形成的花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完全相同的两只,每只盏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读、把玩、收藏。
有人说用建盏饮茶,看不到茶色,不适合现在的泡茶方法。诚然,黑釉盏中的茶色不易分辨,而且茶盏的体量似乎也略大于一般茶杯,但黑釉茶盏有独到的优点——可欣赏茶盏中的氤氲雾气。斟茶入盏,水光摇曳,雾气蒸腾,如真似幻,这是任何青白瓷杯中不可得的佳景。
如果建盏在手,喝茶时便不只是茶。香氛氤氲中,得一刻闲暇,扪摩宋物,可思接千古,可吟哦词章。
突然间,会意识到800年前,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巨匠们也是擎着这样的器物,品茗啜汤,俯仰天地。而今虽世易时移,物是人非,但好像会觉得离他们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因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太难弥补,器物上的接近似乎成了一条捷径。
数百年间,建盏失而复得,窑火重生,是建盏的幸运,也更是今人的幸运。无论是否懂得欣赏,建盏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至少在我们欣赏宋词文章之时,可以捧一只同样精彩,同样来自宋朝的建盏,啜一口清茶。
文化瑰宝,重在传承,盏亦如是!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
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艺术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建盏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物极必反,元明之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盏开始衰落,淡出国人的视野,还被称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品茗玩盏,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把国家都给玩没了,也就有了爱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说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爱好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给鸡喂食的碗变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宠。
由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斗茶是一种古代时期比较流行的休闲文化活动,据说最早是源于福建的建州地区,在唐代被人们称为“茗战”,到了宋代之后称为“斗茶”。
斗茶,顾名思义,即对茶的优劣进行一番品评排序。在宋代,点茶,与“焚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四艺”。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的时间,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之初乃是“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见宋人唐庚《斗茶记》)。随着斗茶之风遍及朝野,尤其是文人更为嗜好,斗茶由论水道茶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据宋、明人的文献记载,斗茶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盏 日本国宝和建盏 日本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茶器
本文标题:建盏 日本国宝 建盏 日本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4822.html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建盏 日本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挑选茶具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建水紫陶茶杯的功效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有这四种茶的精...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和陶瓷文化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养壶用什么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用银壶和铜壶哪个喝茶好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斗茶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的精彩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银壶的用法和保养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建窑建盏历史与文化的精彩内容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