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点茶茶具12件宋代茶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宋代点茶茶具12件图片和宋代点茶茶具12件宋代茶壶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宋代点茶茶具12件分别为烘茶炉、茶臼、茶碾、茶磨、水杓、茶罗、茶帚、盏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
宋代审安老人选取点茶道中的十二种器具,根据其特性和功用,以拟人化手法赋予其姓,配以名、字、号,拟以官爵,系以赞,并附以图,绘成《茶具图赞》,又称“十二先生”。
1.韦鸿胪
韦鸿胪:
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闲叟。
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
古代竹简多用“韦编”,即用皮绳编连竹板,故以“韦”为姓。又因茶焙乃编竹围盖之,取“韦”为姓,谐音“围”。鸿胪原为掌朝庆贺吊之官,这里取其与“烘笼”、“烘炉”音近。
茶焙炉火常温,故名“文鼎”,意为文火之炉。又字 “景旸”,旸为日出,取意始温。茶焙为编,四围满布孔隙,故号“四窗闲叟”。
2.木待制
木待制:
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
砧以木为之,故以“木”为姓。待制原为典守文物之官职。砧椎用以碎茶以待碾磨之用,用“待制”表其义。碎茶以利碾磨之用,故名利济。茶臼中空(心虚),无心则“忘机”。捣茶是紧接焙茶之后,茶臼与茶焙总是同时使用,故号其为“隔竹居人”。
3.金法曹
金法曹:
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铿,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
茶碾以金属制成,故以“金”为姓。法曹是司法官吏,掌刑狱讼事。茶碾由碾槽和碾轮构成,《大观茶论·罗碾》:“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爵以 “法曹”,是因为曹、槽同音。
其名研古、轹古,取义于碾轮的碾轧。其字元锴,锴为好铁,元锴喻铁制圆碾轮。又字仲铿,铿乃象声词,仲铿取义于碾茶时的声音,所以其号有“和琴先生”。
4.石转运
石转运:
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
茶磨以石为之,故即以石为姓。转运乃“转运使”的略称,原是宋代地方行政——路的长官,如蔡襄曾任福建路转运使。转运取义于茶磨的运转功能。磨必有齿,故名“凿齿”。磨的工作是不停地旋转,故以“遄行”为字。以石屋喻石磨,香茶出自石磨,故号“香屋隐君”。
苏轼在《次韵黄夷仲茶磨》诗中写道:“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可见茶磨的使用功能。
5.胡员外
胡员外:
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
老葫芦剖开制成瓢(匏瓢),故以胡为姓。员外是员外郎的略称。葫芦乃圆形,员外谐音其形。夜晚用瓢在月下汲水,月映瓢中,恰似贮月而归,苏轼《汲江煎茶》诗便有“大瓢贮月归春瓮”句,故号“贮月仙翁”。
6.罗枢密
罗枢密:
名若药,字传师,号思隐寮长。
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
罗筛,以罗为姓。枢密是枢密使的略称,掌军国机密要务。茶罗绢纱细密,与枢密谐音。
蔡襄《茶录·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7.宗从事
宗从事:
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
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
茶刷用棕丝制作,故以宗为姓,盖宗、棕同音。从事乃辅佐州官之吏,而茶帚亦为辅助之用具,故爵以从事。
茶帚用以拂扫茶粉、茶末,聚其散落,故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茶帚用以拂扫茶末,聚其散落,故谓“洒扫应对事之末者,亦所不弃”,“萃其既散、拾其已遗,运寸毫而使边尘不飞”。
8.漆雕秘阁
漆雕秘阁:
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漆雕秘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
盏托以漆雕故姓“漆雕”。秘阁指尚书省,又可指皇家藏书馆。阁、搁同音,故爵以秘阁。盏托以承搁茶盏,方便端用,故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宋代盏托多木制,大概取其隔热与轻便。从辽墓壁画来看,茶托施漆,且常以红黑二色。“漆雕”是一种工艺。南宋时期,漆雕中有一种工艺称为“剔犀”,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厚度,趁漆未干时用刀剔刻出云钩、香草等图案花纹,在刀口断面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
9.陶宝文
陶宝文:
名去越,字自厚,号兔园上客。
陶宝文指的是喝茶用的茶盏。
茶盏一般为陶瓷质,故以陶为姓。宝文指宝文阁,为皇家藏书馆。盏、托配套,托为秘阁,则盏当为宝文。又文者“纹”也,指兔毫纹,兔毫纹非常名贵,故称宝文。
唐、五代煎茶,茶盏最重越窑青瓷。宋代点茶,最重建窑黑瓷,舍越窑而用建窑,故名“去越”。因建窑盏“其坯微厚”,故字“自厚”。建盏“纹如兔毫”, 因号“兔园上客”。
10.汤提点
汤提点:
名发新,字一鸣,号温谷遗老。
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
提点乃宋代武官提举点检的略称。提瓶点茶,故爵以“提点”。汤瓶盛以新泉活水,故名发新。煮水候汤,汤响松风,故字一鸣。瓶盛热水,故号温谷遗老。
蔡襄《茶录·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11.竺副帅
竺副帅:
名善调,字希点,号雪涛公子。
竺副帅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
茶筅截竹为之,竺、竹同音,故以竺为姓。茶筅配合汤瓶点茶,用于击拂,故称副帅。茶筅于茶盏内击拂,调制茶汤,故名善调,字希点。
《大观茶论·筅》:“茶筅以著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12.司职方
司职方:
名成式,字如素,号洁斋居士。
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茶巾以丝或纱织成,丝、司同音,故以司为姓。职方源于《周礼》之官,宋代尚书省所属四司之一。职谐音织,方指方巾,丝织方巾,故爵以职方。因其功能在于拭净茶具,拭、式同音,故名成式。又因其素朴,故字如素。茶巾供清洁茶具用,故号洁斋居士。
就像我们给自己喜欢的玩具起名字一样,审安老人为“十二先生”赋名,不但有趣,而且形象贴切,看来古人的想象力也很丰富呀。
宋朝点茶是一种饮茶方式,即先把研细筛过的茶末放入温过的茶碗里,然后注入少量热水,调成膏状,再注水,注水的同时用茶筅[xiǎn]不停的来回搅动茶汤,直至白色的汤花(茶沫)覆盖水面,汤花越多越好,越白越好,且以茶与水融合度高、碗边不沾水为好。
“点茶法”是中国古代沏茶方法与茶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而“点茶法”的出现与宋朝的文化、经济繁荣密不可分。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便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并沿袭唐代贡茶制,从全国各地收集名茶。并以茶的不同等级规定仪制,将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成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高低分别享用。
宋代又极盛点茶,宋徽宗"金殿点茶宴群臣"便体现了宋皇室对点茶的喜爱。皇室对茶的热衷,引领了贵族以及工商层段对茶的追捧和过度消费。且宋有祖训:皇室子孙不杀文人。是以历朝宋朝统治者都遵循着以文治国的原则,重文官,轻武治。
文人的快速崛起更使得君子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之一的点茶之道得到发展,宋徽宗赵佶御笔亲书《大观茶论》,亦将点茶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统治者以及贵族阶层的推崇、文人墨客的追捧,皆为点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氛围,因此,点茶的崛起几乎上可以说是一个必然。
宋朝点茶的过程
第一步:碾茶
先将茶饼“以净纸密裹槌碎”,之后将槌碎的茶饼放入碾槽之中将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罗茶
将之前碾好的茶叶放入茶罗之中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点茶时用的粉末足够细,这样才能保证茶叶“入汤轻泛”。
第三步:侯汤
点茶法中的侯汤主要分为两步——选水和烧水。宋朝时期的人们在煮茶的时候尤其注重水的品质,宋徽宗所写的《大观茶论》就明确指出点茶法所用水的标准:“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关于烧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烧开的程度以及烧水时的火候,只有在点茶时掌握了足够好的适当火候,才能点出足够好的茶。但令人们为难的时,宋朝时期在煮茶时是闷在汤瓶中煮的,在煮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到烧水的全过程,火候难以掌握,因此蔡襄在著作《茶录》中发出了“侯汤最难”的感叹。
第四步:熁盏
在进行调膏点茶之前,需要“熁盏”,也就是需要先用热水洗涤茶盏,有助于更直观的表现点茶的效果。
第五步:点茶
在茶盏中放入茶末,然后注入热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最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钥击拂,使之泛起汤花,直到出现满盏的末脖。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沏茶方法,点茶追求茶汤美感、形式,茶具需配备精致,对茶艺要求较高,通过挑选合适的茶叶,经过处理碾成粉,之后再调制成茶膏,置于碗中待用,然后烧一盏热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此过程即点茶法。
历史上的点茶法:
点茶法,追求茶汤的美感和形式美,茶具的配备最为精致,对茶艺要求也最为高级复杂。《大观茶论》有云:“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中,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古代中国茗茶的品饮艺术水平,可以说是中国茶艺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鹤唳华亭》剧中多次描摹的点茶场面其中用茶筅击茶汤,使之起汤花的动作——“运筅”或“击拂”,这一点茶的重要手法贯穿全剧始终,也成为萧定权与父亲之间情感起伏的重要线索。
顶级的茶人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不仅如此,除了《鹤唳华亭》,颖宝冯绍峰参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两部著作都将传统文化之美融于情节之中,观众的代入感和古朴的意境美油然而生。
结语: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萍茗录》“生成盏”条记:“沙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句诗,并点四瓯,共绝句, 泛乎汤表。”
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百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
《舜茗录》乃陶谷《清异录》“死茗部”中的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来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炙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风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
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宋释惠供《无学点茶乞诗》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未,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匙人于巨瓯。侯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代点茶茶具12件图片和宋代点茶茶具12件宋代茶壶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点茶法是哪个朝代的主要饮茶方法? 点茶法是哪个朝代的主要饮茶方式
下一篇:更多文化
本文标题:宋代点茶茶具12件图片 宋代点茶茶具12件宋代茶壶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5554.html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点茶茶具12件宋代茶壶的精彩内容...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点茶法是哪个朝代的主要饮茶方式的精...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孟婆汤是凉茶吗还是热茶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斗茶最精彩的部分的精彩内容等你...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百戏源自哪一朝代的茶文化的精彩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林清玄喝茶的境界有多大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七子饼茶是熟普还是生普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喝茶的智慧 在线阅读的精彩内容等你...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文化基本知识泡茶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乌龙茶的历史文化介绍的精彩内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