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轩文>经验

从喝茶到品茶的上升 品茶要从茶的什么来欣赏

分类:经验发布者:一生甘愿为你错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品茶要从茶的什么来欣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从喝茶到品茶的上升和品茶要从茶的什么来欣赏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从喝茶到品茶的上升 品茶要从茶的什么来欣赏

从喝茶开始的那一刻,那独特的醇香就伴随着茶人生活的每一个足迹。

据说喝茶有四个层次

首先是喝,只要有味,灌上一大缸,走到哪喝到哪;

其次是品,可以具体分出每个茶类,喝茶可以讲究起来;

再次是茶艺,将艺术、技术融入在喝茶中,让同一价格的茶表达到最佳品质;

最后是茶道,茶像极了人生,茶人交融,达到喝茶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比照这个标准,我们发现身边许多茶界的老司机,他们总是口吐莲花、出类拔萃,能将喝茶描绘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让人羡慕钦佩,譬如如“回甘”、“生津”、“喉韵”、“锁喉”、“收敛性”、“挂杯”等等,有时听起来云里雾里的。其实,这些概念并不神秘,今天一一为新茶友解开。

掌握下面这6个概念,你就能与喝茶高手对话切磋啦!

1.何为回甘

顾名思义就是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所谓苦尽甘来。

优质产品在饮后都会立刻喉头泛甘、而后上升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但回甘有强有弱、有短有长,一般来说,回甘强则优,但只要可明显感觉出来即可,这种回甘给人感觉是非常自然的;关键在于持久度如何?

有些茶叶,茶香、口感等指标都表现不错,但是回甘时间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此种茶的等级也不会高到哪去。

2.何为生津

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两颊、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顺,滋润口腔。当亚健康状态和身体不舒服时,往往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自然生津的能力。

好茶饮后会有明显的生津效果,即便饮完数个小时、口中之津仍是源源而出、令人感觉十分之美妙,但不是所有茶都这样,只有少数品质好的产品才会有此表现;品质越好,生津时间越为持久。

倘若有幸品饮到好茶,你便会发现在饮完数个小时之后,口中都是甘香存留、津液滋生,初接触此茶,多半是久久都难以忘怀……

3.何为挂杯

葡萄酒中的挂杯是指酒液在杯壁中残留的时间,酒液流得越慢,挂杯时间越长,说明酒中糖分越高。

而在品茶时提到的挂杯,并非指茶汤挂在杯壁的时间,而是茶香气留在杯壁上的时间,留香时间越持久浓郁,挂杯时间越长,说明茶越好。

4.何为喉韵

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喉咙的干涸感。因此喉韵一向最受茶友青睐,对于资深的老茶客来说,喉韵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重要条件。

普洱茶的喉韵可分为甘、润、燥三方面。带有强喉韵的茶,绝大多数属于满口回甘的茶。也就是说,茶汤只有在满足了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能够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

如果茶没有喉韵,咽下茶汤后,所有感觉完全在口腔内就结束了。所以有时我们能听到一些老茶客喝到好茶后,会指指喉咙部分说“感觉茶汤下到这里了”。

5.何为收敛性

“收敛性”这三字用的人多,懂得的人少。其实收敛性跟茶的苦、涩有关,它是苦、涩味转成回甘之间的感知时间的强度。

收敛性越强的茶,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转成回甘的过程越短;如果收敛性弱,苦涩味在口腔内就会消退得慢或口腔一直都延续着苦涩味。

一款茶入口瞬间,苦涩味会迅速被口腔的感觉器官感知,这种感觉在口腔中会能持续多久,这就要看此款茶的收敛性了。

6.何为锁喉

品茶后,咽喉感到紧缩发痒、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可统称为锁喉。让人有锁喉感的茶品质通常不太好,它锁住喉底、上颚发干,舌头发麻,让人难受,建议大家最好避开这样的茶。

用舌头感知茶汤的质感

通常不会喝茶的人不知道学习喝茶要从什么地方入手,其实,茶里面有几个特殊的味道。一般都可以察觉出来,那就是甘、苦、滑、涩。

尤其是把两种茶叶比照着喝的时候,当中的细微差别就容易分辨了,甘甜和滑顺是所有好茶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好茶是甘甜的、细腻的、持久的。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感觉,让人喝起来感觉很舒服。随着喝茶年限的增长。

我们会对好茶的要求提高,而忽略一些当初看来是很不好接受的苦涩。好茶始终顺滑,茶汤像自动流转于口腔,细细的、滑滑的,丰富的质感每一分子都给你留下深刻的、无形的印象。

所以总的说来,成为喝茶高手,无非就是常喝茶、多喝茶,喝着喝着就会懂得茶里的道,茶里的人生了。

懂点茶知识,技多不压身,学会这些秒变茶艺高手

“我喜欢喝茶,就是不知道怎么泡好。”

“我喜欢喝茶,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品。”

这几乎是每个爱茶人初学茶时都会遇到的困惑。诚然,“怎样泡”和“如何品”是爱茶人学茶路上绕不开的两个问题。对于泡与品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学?

1.你需要找好学茶的方向

每个爱茶人都有一个学茶的初心。知道自己学茶的初心,才能找对方向。如果你是想简单学会把茶泡好喝,懂得品鉴的基本技巧,那可以多找资深茶客多喝茶多讨教;

如果你想以茶会友,那找一个茶友圈跟着喝,会有更多乐趣;如果你想以茶陶冶情操,那不妨在学泡品之余了解多一些茶文化;

如果你是商务上时常需要以茶待客,那要熟悉各类茶的泡、品常识,这样能够让你因需而择茶,做到能泡能品又能聊。诸如此类,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茶之后,再来思考用什么方法去学。

2.你需要一个学茶的圈子

许多初入门的茶友,在开始学茶时,泡不好,喝不明白,懵懵懂懂,但总不得要领。其实,想学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先找一个茶友圈,跟着大家一起喝。或者多找身边懂喝茶的人一起喝,总能找到几个。

对,先找个圈子喝,经常一起喝茶,一起聊茶。学茶,一定不能一个人捣鼓,三口成品嘛。再者,和大家喝一样的茶,看别人怎么泡,怎么品。

逸品茶友会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带动许多茶友进行交流的,茶友会每年会举办一两次众筹活动,参与众筹的茶友线上线下一交流,往往能增进对众筹茶品的多方面认识。

3.你需要一个正确的学茶观

有些茶友会把学茶当作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而有些茶友则对学茶嗤之以鼻,认为没多少技术含量。

其实,两者都有失偏颇,都不可取。逸品茶友会致力于传播实用型茶文化,提倡泡品生活化,引导茶友们轻松学茶,轻松习得泡品技能。

茶友们初进茶友会学茶,跟着大家喝着聊着,听着记着,泡着品着,感觉很轻松愉悦,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可以说是不学而学。我想,这是最适合大众茶友的学茶观了。

4.你需要严谨的学茶思维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要学茶,还真得讲究思维模式。

首先,开汤论茶。茶是拿来喝的,好不好,开汤一喝便知道。两款茶哪款好,不需争论,拿来对冲就知道。

第二,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专家们讲的不一定对。在学茶的过程中,要多听身边茶友们的意见,且要兼听,善听,既听其然,也究其所以然。这样就不会人云亦云,才能真正学懂。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书上写的,别人说的,自己要试试,验证一下,不能就当公式用。例如,有些茶友拿“泡红茶用八九十度水,泡绿茶七八十度”当公式用,这显然是不对的。得看茶泡茶,红茶也可以用沸水泡,只不过出汤要快速;而且有些红茶,还须高温冲泡才能泡得好,例如树龄高的野生红茶。

第四,要带着问题在学茶中去寻找答案。可以说,泡与品是我们学茶路上的两大主题。我每天都喝茶,每天都在思考泡和品的问题。

5.你需要一些必备的茶器

利其器以善其事。学茶,需要必备的茶器。如果你喜欢泡陈年普洱,却连一把紫砂壶(或其他陶壶)都没有,那是泡不好的;

或者你喜欢喝老茶,煮水器却用随手泡,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了。茶都泡不好,就无从谈品了。茶器的配备,要看自己喜欢喝什么茶,因茶择器,根据茶性来选择茶壶、茶杯等茶器。

例如,如果你喜欢品中期茶,那么必备的茶器是一台吉谷煮水器(如能配备电热炉+陶壶/铁壶则更好)、一把紫砂壶、几个喝起来顺口的杯子、一个醒茶缸。

如果你喜欢喝凤凰单丛,那可以配备一把潮州朱泥手拉壶加上几个薄胎小瓷杯。总而言之,要根据自己的主要生活茶,因茶择器,选好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

6.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茶习惯

因为爱茶,我的生活几乎充满着茶,也把学茶融入生活中。我养成了三个习惯:

第一,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品一款茶,用不同的方式来泡,用不同的方式来品,去感受不同冲泡方式下茶所呈现的特点,去探索哪种冲泡方式最好哪些能泡出小惊喜,整个过程下来,就能把一款茶喝透喝明白了。

第二,喝喝别人泡的茶。自己泡出来的茶,往往呈现类似的风格。同样一款茶,喝喝别人泡出来的是怎样的,是怎样泡的,这个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交流过程。

第三,听听别人怎么品评。可以说,同样一款茶,会有一百样茶评。多听别人品评,是件有趣的事情。逸品茶友会经常会组织茶友们一起品评,要么是线下的品茶会活动上茶友们且品且评,各抒己见;

要么是某个阶段组织对某款茶的线上品评,茶友们各自泡品各自点评,即使是观点大致相同,风格也会迥异,有些茶评妙语连珠,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茶评还可以是这样的呀。

茶友们就是这样在听别人品评中拓宽自己的品评思维和词汇的。

7.你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茶模式

笔者的学茶之路是走“先专后博、触类旁通”的模式。因为爱上普洱,在最初热情高涨学茶时,集中精力去涉猎和普洱有关的学习资料,去和普洱发烧友喝茶,去向行内人请教,去上茶山。

一边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找答案,一边去泡品,去在实践中验证答案。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遇到困惑—学习,破解—新的困惑—再学习,再破解”。而在学习、解惑的过程中,去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而当我将对普洱茶的泡品认知演化用于其他茶类时,也很快能够熟悉这一类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泡品各类茶的切换模式中,往往也能相互借鉴。

所以,建议初学茶的茶友不要一下子去涉猎太多类茶,先把一样学好,自然能够触类旁通。

买茶不被坑,只需掌握这些技巧

购买茶叶时,如何判断品质呢?

买茶

购买茶叶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怎么挑选好茶叶,今天给大家说说如何解决买茶时遇见的问题。

问题一:购买茶叶时,如何判断品质呢?

不能试茶的情况下,可以从茶叶的形状和色泽来判断品质!

从形状和色泽上进行外观审评,初步判断茶叶的品质。色泽可从润枯、鲜暗和匀杂上看。同一类茶,色泽以鲜润色匀的为佳。叶茶和芽茶在外形上判断有所不同。芽茶类外形以嫩度、粗细、轻重、松紧和匀整度判断,叶茶类以粗细、轻重、松紧和匀整度判断之。

在茶店购买茶叶时,一般都是可以试茶的,消费者应该结合汤色滋味香气进行全面评价,再决定是否购买。

真茶、假茶怎么区分?

真假

问题二:真茶和假茶如何从外观与香、味加以区分?

真茶,是指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而市场上有很多非茶而以茶命名的,如“青山绿水茶”,实际上是小叶女贞的嫩叶制作而成,并不是真的茶叶。

真茶与假茶固然可从化学成分上鉴别可测定咖啡碱、儿茶素的含量加以区分。但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以感官上的鉴别更为实际。

冲泡品饮是比较正确的方法,从茶汤判断是否属于茶叶的味道,其香气、汤色、滋味上是否纯正,有无夹杂其他气味。特别是从已经泡开的叶底上加以辨别,真茶的叶边缘有锯齿,上半部密,下半部稀而疏,近叶柄处无锯齿;真茶叶脉的主脉明显,侧脉伸至叶缘1/3处弯曲呈弧形,与相邻侧脉连成拱门状;真茶叶背长有茸毛,且越嫩的芽叶长的茸毛越多。

芽心多的绿茶就代表着质量高?

质量

问题三:茶分成芽茶类与叶茶类,绿茶是芽茶类,以“芽心多”表示“嫩度高”,那么是不是每一种芽心多的绿茶都代表着质量高?

芽心多少是评价芽茶类嫩度的主要指标。芽茶类茶青的嫩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一看芽心,即芽头大小、数量多少;

二看叶张,即第一叶和第二叶的开展度;

三看老叶,即单片叶、一芽三四叶的老化程度和数量。

叶茶类主要采的是开面叶,要区分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又要看采的是开面二三叶还是三四叶。叶质柔软度好的鲜叶,嫩度也好,柔软度差的鲜叶,嫩度较差。

成品绿茶嫩度的辨别主要看芽心的多少和壮瘦,有无锋苗、白毫及条索的光亮粗糙程度。

当然,嫩度高仅代表质量的一个方面,若制作技术不当,如香气、滋味带有生青味或烟焦味,也不能算是好茶。

那么好茶都有哪些特性呢?(重点)

1、汤色通透明亮

这是最直观判断是否是好茶的标准。不管茶汤是红、绿、黑、白、黄,关键要“透亮”,汤色透亮除了让人赏心悦目外,还说明:制茶工艺优良,发酵控制合理、无炒焦等现象。

茶叶制作、储运得当,茶叶断碎少。储存条件良好,没有灰尘,也没霉变。茶的内含物质丰富,并得到很好的释放。

但如果冲泡不当,例如水温过高、浸泡过久等也可能出现茶汤暗混的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就是一些多毫的茶,如碧螺春、白毫银针等,冲泡时毫毛脱落容易让人误以为茶汤浑浊,要注意辨别。

2、苦涩味很快散去

苦涩是茶的本味,俗话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如果茶中少了苦涩味,便会感觉淡薄、单调。

加工到位且合理的茶,苦涩味不显,但还是有的。因为茶本来就有苦涩味,但关键在于能否能够快速散去。

如苦涩味一直留在口腔中,即所谓“盯舌头”,舌面感觉收敛且粗糙,苦涩难受,不能算是好茶。

3、无异味或水味

异味,指来自外界的味道,不是茶本身的味道。

异味有两种情况:一是茶叶加工过程有问题,工艺不当,产生的一些品质不佳的味道,如青味、烟味、焦味等;二是存储环节有问题,茶叶变质或吸收了一些外界的气味,如陈味、霉味、香水味等等。

茶叶存放要特别注意,异味一旦吸收,几乎无法去除,再好的茶也毁了。

水味,是指茶味和水味分离,出现淡腥味。

水味往往出现在茶汤变淡的时候,但好的茶是不会出现茶水分离的。比如好的龙井,即使茶汤冲得如白水了,也是甜丝丝的,淡而不腥。

4、叶底鲜活

好茶的叶底,无论六大茶类的哪一种,鲜活是共同的特征。叶底柔嫩有光泽,摸起来光滑,捏起来有一定厚度和弹性。

叶底鲜活说明:茶叶的原料好;叶底是对茶青的还原;茶的制作工艺好,没有把茶做死;冲泡得当,让茶叶充分泡开,又没把茶泡熟,闷坏。

5、令人心情愉悦

不要认为这是条主观标准,好茶让人愉悦是因为好茶中的芳香物质和某些成份,喝过会使人心情愉悦,心胸开阔,头脑清醒。

而不好的茶会让人越喝越郁闷,原料不好、工艺不良、储存不当,这样的茶从各方面如果判断不了,你的身体便会告诉你——喝着闷,不舒畅。

所以当你对以上标准都没有把握的话,就把喝着愉悦当作唯一标准吧。毕竟,茶被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所喜欢,是靠茶的本质——喝茶让人身心舒畅。

懂点茶知识,技多不压身,学会这些秒变茶艺高手

“我喜欢喝茶,就是不知道怎么泡好。”

“我喜欢喝茶,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品。”

这几乎是每个爱茶人初学茶时都会遇到的困惑。诚然,“怎样泡”和“如何品”是爱茶人学茶路上绕不开的两个问题。对于泡与品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学?

1.你需要找好学茶的方向

每个爱茶人都有一个学茶的初心。知道自己学茶的初心,才能找对方向。如果你是想简单学会把茶泡好喝,懂得品鉴的基本技巧,那可以多找资深茶客多喝茶多讨教;

如果你想以茶会友,那找一个茶友圈跟着喝,会有更多乐趣;如果你想以茶陶冶情操,那不妨在学泡品之余了解多一些茶文化;

如果你是商务上时常需要以茶待客,那要熟悉各类茶的泡、品常识,这样能够让你因需而择茶,做到能泡能品又能聊。诸如此类,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茶之后,再来思考用什么方法去学。

2.你需要一个学茶的圈子

许多初入门的茶友,在开始学茶时,泡不好,喝不明白,懵懵懂懂,但总不得要领。其实,想学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先找一个茶友圈,跟着大家一起喝。或者多找身边懂喝茶的人一起喝,总能找到几个。

对,先找个圈子喝,经常一起喝茶,一起聊茶。学茶,一定不能一个人捣鼓,三口成品嘛。再者,和大家喝一样的茶,看别人怎么泡,怎么品。

逸品茶友会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带动许多茶友进行交流的,茶友会每年会举办一两次众筹活动,参与众筹的茶友线上线下一交流,往往能增进对众筹茶品的多方面认识。

3.你需要一个正确的学茶观

有些茶友会把学茶当作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而有些茶友则对学茶嗤之以鼻,认为没多少技术含量。

其实,两者都有失偏颇,都不可取。逸品茶友会致力于传播实用型茶文化,提倡泡品生活化,引导茶友们轻松学茶,轻松习得泡品技能。

茶友们初进茶友会学茶,跟着大家喝着聊着,听着记着,泡着品着,感觉很轻松愉悦,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可以说是不学而学。我想,这是最适合大众茶友的学茶观了。

4.你需要严谨的学茶思维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要学茶,还真得讲究思维模式。

首先,开汤论茶。茶是拿来喝的,好不好,开汤一喝便知道。两款茶哪款好,不需争论,拿来对冲就知道。

第二,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专家们讲的不一定对。在学茶的过程中,要多听身边茶友们的意见,且要兼听,善听,既听其然,也究其所以然。这样就不会人云亦云,才能真正学懂。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书上写的,别人说的,自己要试试,验证一下,不能就当公式用。例如,有些茶友拿“泡红茶用八九十度水,泡绿茶七八十度”当公式用,这显然是不对的。得看茶泡茶,红茶也可以用沸水泡,只不过出汤要快速;而且有些红茶,还须高温冲泡才能泡得好,例如树龄高的野生红茶。

第四,要带着问题在学茶中去寻找答案。可以说,泡与品是我们学茶路上的两大主题。我每天都喝茶,每天都在思考泡和品的问题。

5.你需要一些必备的茶器

利其器以善其事。学茶,需要必备的茶器。如果你喜欢泡陈年普洱,却连一把紫砂壶(或其他陶壶)都没有,那是泡不好的;

或者你喜欢喝老茶,煮水器却用随手泡,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了。茶都泡不好,就无从谈品了。茶器的配备,要看自己喜欢喝什么茶,因茶择器,根据茶性来选择茶壶、茶杯等茶器。

例如,如果你喜欢品中期茶,那么必备的茶器是一台吉谷煮水器(如能配备电热炉+陶壶/铁壶则更好)、一把紫砂壶、几个喝起来顺口的杯子、一个醒茶缸。

如果你喜欢喝凤凰单丛,那可以配备一把潮州朱泥手拉壶加上几个薄胎小瓷杯。总而言之,要根据自己的主要生活茶,因茶择器,选好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

6.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茶习惯

因为爱茶,我的生活几乎充满着茶,也把学茶融入生活中。我养成了三个习惯:

第一,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品一款茶,用不同的方式来泡,用不同的方式来品,去感受不同冲泡方式下茶所呈现的特点,去探索哪种冲泡方式最好哪些能泡出小惊喜,整个过程下来,就能把一款茶喝透喝明白了。

第二,喝喝别人泡的茶。自己泡出来的茶,往往呈现类似的风格。同样一款茶,喝喝别人泡出来的是怎样的,是怎样泡的,这个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交流过程。

第三,听听别人怎么品评。可以说,同样一款茶,会有一百样茶评。多听别人品评,是件有趣的事情。逸品茶友会经常会组织茶友们一起品评,要么是线下的品茶会活动上茶友们且品且评,各抒己见;

要么是某个阶段组织对某款茶的线上品评,茶友们各自泡品各自点评,即使是观点大致相同,风格也会迥异,有些茶评妙语连珠,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茶评还可以是这样的呀。

茶友们就是这样在听别人品评中拓宽自己的品评思维和词汇的。

7.你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茶模式

笔者的学茶之路是走“先专后博、触类旁通”的模式。因为爱上普洱,在最初热情高涨学茶时,集中精力去涉猎和普洱有关的学习资料,去和普洱发烧友喝茶,去向行内人请教,去上茶山。

一边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找答案,一边去泡品,去在实践中验证答案。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遇到困惑—学习,破解—新的困惑—再学习,再破解”。而在学习、解惑的过程中,去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而当我将对普洱茶的泡品认知演化用于其他茶类时,也很快能够熟悉这一类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泡品各类茶的切换模式中,往往也能相互借鉴。

所以,建议初学茶的茶友不要一下子去涉猎太多类茶,先把一样学好,自然能够触类旁通。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喝茶到品茶的上升和品茶要从茶的什么来欣赏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帕沙古树茶是哪个茶区的山头 帕沙古树茶多少钱一斤

下一篇:更多经验

经验相关文章
更多经验文章

精选经验

经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