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澜沧东卡河在哪里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东卡河古树茶叶价格和澜沧东卡河在哪里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东卡河村隶属于勐朗镇大平掌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大平掌村委会3公里,距离勐朗镇21公里。国土面积6.56平方公里,该村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19.9 ℃,年降水量1600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甘蔗等农作物。本村有耕地1013亩,其中人均耕地2.7亩;有林地4597.49亩。
东卡河古茶山位于澜沧县东朗乡大平掌村,距离县城21公里。平均海拔1550米。茶山土壤为黄沙壤。茶树生长在村边的山梁和山坡上,绝大多数与森林共生,生态环境良好且古树大多是自然生长,没有人为矮化过,同时苦涩较为明显,回甘较快,茶香高扬,汤质饱满,汤中带甜,甜中带柔。
东卡河的茶树均生长在斜坡上,从房屋去往茶园,一路往上走,基本都是陡坡,双脚与双手虽说达不到并行的程度,却也是弯腰接近匍匐的程度。每一次低头,都更能体会茶农采茶的辛苦。鲜叶,在手中,树枝上的清凉和手掌的温度,耳旁微风的清香,与茶树接触的时刻。一切都融入了自然。东卡河的古茶树,是云南标准的大叶种茶树,叶片宽厚,且长,浓密的绿色,散发着淡淡清香,由淡淡清香可以预见化为茶汤的芳香。采下鲜叶,返回的路上,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正宗的茶农,背上的茶叶,散发着阵阵清香,微风中快步赶路,说着采茶的感觉,听当地茶农描述着他们制茶饮茶的心得,恍如是另一个时空的生活方式。
眼前的嫩绿芽叶,在茶农手中,不一会儿就会变成杯中最新鲜的茶汤。在庭院中休憩,看着茶农慢慢烧柴,预热炒锅,闻着炒茶的香气,慢慢等待着鲜叶变成毛茶,每每想起都会感到十分的舒逸,在茶寨喝茶,每一个寨子,都有不同的泡茶方式,我们在庭院中点起柴火,架好黑黑的水壶,听着柴烧的滋滋声音,等待水珠冒泡,然后将茶叶投入到水中,一壶鲜美的茶汤就出来了,正如那句话所描述的“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没有精致的茶具,也不想搬出自己试茶的瓶瓶罐罐,就随着这份随意,和茶农一起大壶泡茶,我一直相信,只要茶好,怎么泡都好喝。玻璃的飘逸杯,显现出青黄透亮的茶汤,再看看手中墨绿,黑亮的干茶,在遇水之前,还很紧结,遇水之后,慢慢舒展。遇到了水,融为了一体,展现出了森林的那一抹抹清香。
从外观看条索很紧结、白毫显露、色泽墨绿、干茶闻上去还有一股股的清香;茶汤香气类似于花香,夹杂着蜜香和一丝丝果香;汤色接近青黄色,油润有光泽,光亮感非常好;茶汤入口,苦味和涩味都很微弱,涩味在口中更微弱,淡淡的苦味,但是口腔中的余香很明显,生津效果随之而来,紧接着两颊的回甘带来无穷的感受,甘甜的舌面,把茶汤层次感显现了出来;叶底很匀整,轮廓和叶脉清晰可见,芽叶分明,富有弹性。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可能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栽培史上千余年。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与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04茶山箐古茶园
05茶山箐普洱茶的特点
茶山箐普洱茶的外观条索黑亮、紧结显毫、色泽墨绿;香气清雅、近花蜜香、香气高扬、挂杯持久;汤色金黄、清澈透亮、富有光泽;滋味顺滑、汤质饱满、野韵明显、口齿留香,生津回甘明显,口感醇厚,苦涩味弱,回甘持久;叶底完整、条索匀整、弹性很好,实属是一款非常值得推荐的好茶。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 美称。景谷是位于云南省普洱中部偏西的一个县,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地区。东与宁洱接壤,南及东南以小黑江、威远江为界,与宁洱、普洱一水相连,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辖威远镇、永平镇、民乐镇、正兴镇、景谷镇、凤山镇、勐班乡、益智乡、半坡乡、碧安乡等10个乡镇。
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在分类学上,古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种的老祖宗。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普洱市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普洱市景谷县、澜沧县、景东县;临沧市的沧源县、临沧县;保山市的腾冲县;德宏州的梁河县,共7县。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
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普洱市景谷县是唯一发现宽叶木兰化石的地方。经测定,化石距今约3540万年。据介绍,发现于景谷的宽叶木兰化石,叶形大,倒卵形,长6.4-11厘米,宽3.4-5厘米,顶端缺失,但从叶形轮廓看为纯圆,基部为楔形收缩状。经地质古生物学家分析并得出结论:现今所存活的古茶树为木兰的后代。因此,景谷也被称为"茶祖之乡"。景谷县有古茶树(园)面积98490亩,其中: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园30042亩,50~100年的老茶园6226亩,野生茶群落面积62220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黄草坝、通达,益智乡曼竜、苏家山,凤山乡顺南光山,景谷乡文山、文东等地,现存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其中又以景谷乡(小景谷)古茶园面积为最多,品质也列于前茅。
景谷茶区各村各寨都有古茶园,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有景谷、小景谷、苦竹山、黄草坝、文山顶、秧塔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气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顶两处的古茶园。
条索芽头肥壮、条索长,有绒毛,汤色金黄清亮,香气纯正,滋味汤中带甜,苦强涩弱,苦化甘而持久,生津回甘好,舌面生津,水性滑顺饱满,喉韵甘、顺、层次好,茶韵汤质甜醇饱满、顺滑而富于层次感,耐泡度稍高。
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其中景谷大白茶尤为显著。而景谷普洱茶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微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且韵味持久。
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景谷县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是云南乔木老茶树分布较多的县之一,也是云南茶树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1078年在景谷芒线发现了我国唯一的宽叶木兰化石,距今3540年,是公认的现代茶树始祖)。
全县有古茶树(园)面积98490亩,其中: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园30042亩,50~100年的老茶园6226亩,野生茶群落面积62220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黄草坝、通达,益智乡曼竜、苏家山,凤山乡顺南光山,景谷乡文山、文东等地,其中又以景谷乡(小景谷)古茶园面积为最多,品质也列于前茅。
景谷各村会基本都有古茶园分布,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气最大的是苦竹山和文山顶两处古茶园片区。
茶区乔木老树(生)茶的主要特点是:
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
苦竹山位于景谷县景谷乡政府东北,距乡政府12公里,海拔2200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景谷乡有着悠久的种植、生产及经营茶叶的历史。
苦竹山的茶,是景谷茶的龙头。在景谷,只要提苦竹山的茶,当地人第一反应就是贵。这一点,如同老班章在勐海的地位一样。而2023年,苦竹山的涨势也是惊人。当然,相对勐海茶来说,还不是那么贵。
这也正是苦竹山茶的价值所在。苦竹山的茶树,在300-500年间树龄居多,茶树类型与勐海地区的帕沙和贺开相似,看了会令人震惊和感动,是典型的古树茶之乡。
景谷苦竹山普洱茶特点:此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苦竹山的茶虽然有景迈的香气,但是却不如景迈香,有布朗的茶气却不如布朗强,这就是苦竹山的弱点。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东卡河古树茶叶价格和澜沧东卡河在哪里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