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斗茶选用茶盏是什么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宋朝的斗茶与建盏和宋代斗茶选用茶盏是什么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
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艺术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建盏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物极必反,元明之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盏开始衰落,淡出国人的视野,还被称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品茗玩盏,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把国家都给玩没了,也就有了爱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说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爱好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给鸡喂食的碗变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宠。
由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
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宋代斗茶主要内容: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所谓斗茶也称为茗战,是产茶人、制茶人、茶艺爱好者为了比试茶的品色、烹茶质量而开展的竞技。
斗茶的步骤及流程:
一、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二、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三、罗茶
把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四、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五、点茶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至于投茶量,据唐苏《十六汤品》载一般"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按晚唐一钱重约为今四克换算,二钱约为八克,这是很浓的。),第一汤沿盏壁注水,不要让水触到茶,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手轻筅重。
第二汤从茶面上注水,先绕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击拂,茶面上升起层层细泡。
第三汤时注水要多,击拂要轻而匀。第四汤注水要少,搅动稍慢。第五汤稍快一些,搅动匀而透彻。第六汤用筅轻轻拂动乳点。第七汤分出轻清重浊,茶液稀稠适中,就可以停止拂动。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斗色斗浮顶夷华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汤色: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
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
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
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
斗水痕: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欠者为胜
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茶趣:斗茶令与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茶事杯中水:盏为最
宋人喝茶喜用建盏,盏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和汤花。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此建盏的名句。
斗茶:古乐茶香文人雅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嫋嫋。这种“斗茶”与古代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擂茶在宋代的名称叫茗粥,擂茶一词,根据已有文献记载,则最早出现于宋代,所谓茗粥也并非指的是食用粥,而是指煮制的浓茶(擂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模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茗粥。
擂茶的历史较早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宋代李昉所著《太平御览》中引张缉《广雅》一书曰:“荆、巴间釆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饶覆之,用葱、姜,芼之。”
芼,就是指将调料搅拌成羹汤引用,与擂茶的制作流程相似。擂茶一词,根据已有文献记载,则最早出现于宋代。北宋耐得翁《都城记胜·茶坊》记载:“冬天兼卖擂茶”,而吴自牧《梦梁录·茶肆》一书也记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
“擂,研物也。”擂茶是用研磨的方式加工茶叶。研磨茶叶有各种工具,比如:擂钵、擂棒等,还有过滤用的笊篱。“擂茶”和清茶不同,原材料不只有茶叶,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饮用者等变化之下,“擂茶”的原材料除了茶叶还有生姜、花生、芝麻、中草药等等。
所以,“擂茶”配料极多,口味千变万化,功效各有不同。吃“擂茶”还要搭配茶点:花生、瓜子、炒米花、炒黄豆、橄榄、咸笋、糖果、糕点等等。
“无擂茶不成客”,擂茶是客家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擂茶原本是中原的传统风俗,随着北人入闽,擂茶的习俗渐入闽地。元末明初以后,中原地区的擂茶习俗逐渐消失,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以及西南的一些民族继承下来。
至今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了吃擂茶的习惯。
“荼”字是“茶”字的古体字之一。《诗·豳风·七月》中有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在《诗·邶风·谷风》中也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也没有达到统一。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有记载表明,当时茶的生产和饮用已经从巴蜀传播到了长江下游沿海一带。
此书写于公元前2世纪秦汉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中心正是当时的巴蜀,这时荼已经明确表示有茶字的意义了。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1则。
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种东西。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朝的斗茶与建盏和宋代斗茶选用茶盏是什么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文化
本文标题:宋朝的斗茶与建盏 宋代斗茶选用茶盏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5611.html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宋代斗茶选用茶盏是什么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事与愿违,什么意思的精彩内容等...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说典藏*六大茶山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唐朝时期茶叶的主要加工形式为哪些的...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日本有禅意的茶室名字有哪些的精彩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室插花的目的是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国古代被称为茶圣的是什么的精彩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歇点心品种图片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艺六君子的用法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席茶是什么意思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