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_文化_茶文化

茶文化>茶轩文>文化

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

时间:2023-05-29 22:52:10 作者:焦点秀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禅茶无味的意思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至善禅师和禅茶无味的意思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

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

善为何状?如炎时凉风,如躁时热茶,亦如枯时好雨。人生皆苦,因善同行,不为恩返福报,只愿众生离苦。风自远方来,雨从九天落,风和树语,雨润禾青,无声处,无意间,受得广福万千,抬头行前路,低眉思来处,即便荆棘沿途,亦能闲庭信步。行善如饮茶,三杯两语,怡人悦己。

君子慎独以不杂染,圣人行善以助苍生。上善若水,水势就下,无形无状,遇池则止,生莲花,遇川则流,东归流。善行天下,此处一挥手,彼处一温柔,如润泽万物,无声无痕。善之无形,故德之不功,恩之不名,所助于人,不以利计福报,不为名之声播,善之养心,如茶之悟禅。

世人唯见名利,则不知福,积德以成善,积见福报。善无大小,此处因,彼处果,因果总相循。常谓:积善人家,常有余庆。庆之有余,福之无垠。

茶说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传·东方朔传》中说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

《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

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

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器为茶之父”,无器不可与论茶也

茶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久负盛名的话: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可惜这句话的出处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对茶事颇有研究。

可如果仔细探究,你就会发现,古今茶书中关于水对茶的影响记述非常多,而关于器对茶的影响记述却少的可怜。陆羽《茶经》中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记述,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有“水以清清甘洁为美”的记述,许次纾《茶疏》中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的记述,都在推崇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大观茶论》

那为何茶器却被冷落了呢?这与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流变有很大关系,比如唐代流行煎茶,宋代流行点茶,明清流行泡茶,各个时期的茶器不尽相同。加之茶叶品类的大爆发,所以很难有一类茶器可以包打天下。

一、陆羽之前的茶器

“酪奴”的故事

陆羽之前,茶器是酒器的附庸,有记载的茶器诸如杜育《荈赋》中的“匏”和“瓯”,“匏”是用来打酒的,这里代指盛茶的瓢;“瓯”最早也是酒器,这里代指茶碗。由此可见,陆羽之前茶的地位并不高,连专属的器都没有。喝茶不但不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反而是社会嘲讽的对象。比如,西晋的王濛因为爱喝茶,同僚都躲着他,称与他喝茶为“水厄”;南北朝的王肃,因为爱喝茶被称为“漏厄”,连茶也得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名字,叫“酪奴”。

看来,没有专属茶器的茶,不仅是“酪奴”,也是“酒奴”。

二、茶器独立的标志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才知道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有多大。他制煎茶二十四器,让茶器从酒器中脱离出来,从此喝茶人有了独立的器皿。

法门寺皇家金银器(放盐)

为了突出茶器的重要性,陆羽把四之器一篇单独作为三卷《茶经》的中卷,而《茶经》的上卷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下卷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可以说,从《茶经》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陆羽对茶器是多么的看重。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刚一推出,就达到“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的火爆程度,可以说但凡有财力的家庭,都以能置办一套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为荣。从陆羽之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谁做的茶器能有这么牛。

所以说,煎茶二十四器的诞生,是茶器摆脱酒器,单独存在并彰显自身价值的标志,也是茶从普通饮品荣升为精神饮品的基础之一。脱离了茶器支撑的茶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味道和灵魂的。

三、茶器对茶的影响

茶器从一开始诞生,就注定是为茶服务的。所以,判断茶器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不能彰显茶,不能彰显茶的茶器不是好茶器,哪怕再漂亮、再名贵,充其量也只能算工艺品罢了。

那么,茶器是如何彰显茶的呢?这就要从人们对茶的要求来看了,茶器对茶的影响基本可以用色、香、味三点来概括,能彰显茶汤颜色、香气和滋味的茶器,就是适合这款茶的好茶器。

法门寺唐代秘色瓷

比如,《茶经》四之器中论述茶碗对茶汤颜色的彰显,就尤为推崇越窑。因为陆羽认为,越瓷的青色更易衬托出茶汤的绿色。而白色的邢瓷,黄色的寿州瓷以及褐色的洪州瓷都不宜彰显茶汤的颜色。

茶器除了影响茶汤的颜色以外,器型还会影响茶汤的香气,比如敛口且深的茶器比撇口且浅的茶器就更聚香,使茶汤的香气更加彰显,所以在茶艺中才会有闻香杯和品茗杯之分。

最后,就是茶器材质和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就材质而言,比如用紫砂壶冲泡高发酵度茶,汤感及顺滑度要比其他茶器更胜一筹。至于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也是我近来才有的发现。

在用大唐煎茶定制茶碗品茶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茶碗唇口设计的重要性,为何陆羽要求“口唇不卷”,茶碗唇口与嘴唇的契合要刚刚好,可以说多一分太厚,少一分太薄,那种喝茶的感受,就像你遇到一张特别舒适的床,慵懒的不想离开。或许,只有当你体验过之后,才明白什么叫茶器的唇口感。

四、茶对茶器的影响

既然茶器能影响茶,那么茶自然也会影响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茶器是为茶而生。所以精品茶器的诞生,首先要搞清楚这款茶器为什么茶而作。因为现在的茶太多了,没有哪一款茶器可以彰显所有的茶。

茶器制作

可惜这一点很多制作茶器的工匠却并不在意,可以说,做不到这一点的所谓大师,也只能是工艺品大师,而不是茶器大师。因为真正的茶器大师,一定是因茶制器,为茶制器,就像陆羽一样,煎茶二十四器,就是为煎茶而生,所以才能“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对茶进一步的探索,是未来茶器制作的细分和趋势,谁把握这个趋势,谁才能引领未来。

五、茶器与茶具的流变

陆羽对茶的研究,后世无人可以望其项背。《茶经》的二之具、四之器两篇,分别写茶具和茶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茶具和茶器不是一回事。可时至今日,在大多数人心中,觉得它两就是一回事。

看完本文,你不信可以问问身边懂茶的人,茶具和茶器有什么区别?十有八九都是想当然的回答,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茶具和茶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精美茶器

茶具是生产制作茶叶的工具,茶器是泡茶品茶用的器皿,二者的功用完全不同。不仅今天的人们分不清茶具和茶器,其实到了宋代已经分不清了,从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基本只喝茶不事茶,更不要说制茶了。

因为他们从内心是鄙夷劳动的,所以他们对茶的认识远不如陆羽那样深刻,自然在著述的高度和深度上也不可能超越《茶经》。

陆羽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七千言的《茶经》,更是那务实而悠远的事茶精神和思想。行笔至此,让我想起皇甫曾笔下“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皎然笔下“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的陆羽。

这就是陆羽,用一己之力,让茶器横空出世,让茶绽放光辉。

斗茶,你以为只是“茗战”?古人的茶令、汤戏,今人学不会

斗茶是一种古代时期比较流行的休闲文化活动,据说最早是源于福建的建州地区,在唐代被人们称为“茗战”,到了宋代之后称为“斗茶”。

斗茶,顾名思义,即对茶的优劣进行一番品评排序。在宋代,点茶,与“焚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四艺”。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的时间,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之初乃是“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见宋人唐庚《斗茶记》)。随着斗茶之风遍及朝野,尤其是文人更为嗜好,斗茶由论水道茶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据宋、明人的文献记载,斗茶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

斗茶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

汤纯白,表明采摘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与汤色密切相关,因此色泽也以鲜白为上。

其次看“水痕”出现的时间。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立即露出“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是与茶相关的一个全方位体系的较量。

行茶令

《中国风俗辞典》中记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茶令的起源据说可追寻到唐代,玩法比较高雅,也有一定难度。一般三五好友围坐,以续诗“接龙”形式,以茶为主题续成一首茶诗,续不上的就要当场受罚。

如此雅致的文字游戏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其中以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皎然联合创作的一首《五言月夜啜茶连句》尤为代表: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

到了宋朝,兴盛斗茶之风,茶令作为一种饮茶时助兴的游戏,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最知名的茶令大IP当属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了。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经常以诗词唱和,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李清照更是喜欢饮茶行令。

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具体描述了这种生活:“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个关于茶令的典故,因为被纳兰容若在《浣溪沙》一词中以“赌书消得泼茶香”之句记录下来而广为流传。

南宋时期,还有一个茶令迷,他就是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他在《万季梁和诗留别再用前韵》中写道“搜我肺肠茶著令”,并自注曰“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可见茶令文化自唐代发展以来,深受历代文人所爱。茶令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文化,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化意义的创举。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展现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诗人杨万里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是斗茶中最为高深的,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传承者,因此至今也未揭其奥妙所在。只在文献里看到“别使妙诀,使汤纹水脉成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的记载。

在宋代,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分茶时能瞬间使汤花显示出各种瑰丽多变的景象,山水云雾,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样神奇的沏茶技艺,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

后来,斗茶就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而发展起来,最初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几百年的光景逝去,宋代斗茶曾有的繁华盛况已飘散于轻扬的茶烟之中,那些古人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沾过的茶盏,依然让如今的茶文化爱好者如痴如醉。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至善禅师和禅茶无味的意思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泡茶的纯音乐古筝曲 泡茶用什么音乐古筝

下一篇:更多文化

本文标题: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6126.html

使劲推荐

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
至善禅师 禅茶无味的意思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禅茶无味的意思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泡茶的纯音乐古筝曲 泡茶用什么音乐古筝
泡茶的纯音乐古筝曲 泡茶用什么音乐古筝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泡茶用什么音乐古筝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老婆右眼一直跳 单晶材料屈服强度
老婆右眼一直跳 单晶材料屈服强度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单晶材料屈服强度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中国的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最具典型的是哪里
中国的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最具典型的是哪里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馆文化最具典型的是哪里的精彩内容...

茶道 千利休 千利休茶道名言名句
茶道 千利休 千利休茶道名言名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千利休茶道名言名句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不负秋天一杯清茶什么意思 不负秋天一杯清茶下一句
不负秋天一杯清茶什么意思 不负秋天一杯清茶下一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负秋天一杯清茶下一句的精彩内容等...

东溪试茶录及译文 东溪试茶录白话文
东溪试茶录及译文 东溪试茶录白话文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东溪试茶录白话文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普洱茶的韵味是什么意思 普洱茶的韵味
普洱茶的韵味是什么意思 普洱茶的韵味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普洱茶的韵味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茶道修身之道 茶道修行修身修心
茶道修身之道 茶道修行修身修心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道修行修身修心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茶道有6品,喝茶有12种境界是什么 茶道有6品,喝茶有12种境界对吗
茶道有6品,喝茶有12种境界是什么 茶道有6品,喝茶有12种境界对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道有6品,喝茶有12种境界对吗的精彩...

精选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