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_文化_茶文化

茶文化>茶轩文>文化

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

时间:2023-05-30 06:59:59 作者:超能小星探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传统采茶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关于采茶戏的介绍和传统采茶戏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

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

戏曲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唯一发展出独立有关茶事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采茶戏主要流行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不同的地区其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在广东称“粤北采茶戏”,在湖北则有“阳新采茶戏的地区其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在广东称“粤北采茶戏”,在湖北则有“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其中,江西的“采茶戏”最为普遍,种类也多。在江西采茶戏的剧种中就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么多名目的剧种,大多形成于清代中期到清代末年的这一段时间里。 采茶戏,脱胎于采茶歌和采茶舞。其证据有两个。一是采茶戏作为一种戏曲,就要有曲牌,而采茶戏中最早的曲牌名就是“采茶歌”;二是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形式和民间的“采茶灯”极为相似,和茶灯舞一样,最初的采茶戏一般只有两小旦一小生,或者是一旦一生一丑,被称为“三小戏”。此外,不少地方的采茶戏,比如蕲春采茶戏,保留了很多采茶歌、采茶舞的演唱形式。

采茶戏在风格上与花灯戏、花鼓戏相近,并且在发展中相互之间有影响。花灯戏主要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流行,以云南花灯戏种类为多,花鼓戏种类则以湖北、湖南为多,这两种戏曲的形成时间和采茶戏都差不多,起源也都是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这就使得它们的风格比较接近,并在发展中相互学习借鉴。 茶对戏曲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采茶戏的产生上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茶文化影响着剧作家、演员、观众,浸染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以至戏剧一刻也离不开茶。在明代,有一个叫做“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剧本创作流派,其得名原因是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而将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最初民间曲艺如弹唱、相声、大鼓、评话,包括戏剧在内,其演出场所最初是在茶馆,或者是演出场所兼营卖茶。因此明清时期,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而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最初也是由茶馆支付的,也就是说卖茶是主业,演戏只是为了娱乐茶客或吸引茶客。因此有人说:“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申遗成功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中国传统制茶工艺被纳入UNESC 图源:新华社

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来源:新华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张琴

一审:张琴

二审:唐书凤

三审:徐睿琪

茶科普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篇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23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的制作技艺。

绿茶篇 ③ ——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2023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自安徽省黄山市。清代光绪元年,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带领家人在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芽叶,制成形似雀嘴的茶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

毛峰茶深受各界喜爱,远销海内外,其茶叶种植区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故改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一般采摘清明至谷雨期间的鲜叶,以一芽一叶为标准,当地称之为“麻雀嘴稍开”,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分级、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初烘、回潮、足烘、整理、焙香。

其中,杀青是制好黄山毛峰的关键工序,用深底平锅(俗称“桶锅”)进行,下锅时锅温约150℃,每次投入鲜叶后迅速用双手翻炒。

制成的黄山毛峰条索细扁,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色泽嫩绿微黄而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滋味嫩鲜醇厚。

太平猴魁

(图片由黄山峆心茶业提供)

太平猴魁产自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其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时有茶商将尖茶整齐的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售。家住猴岗的王魁成受到启发,认为可以从采鲜叶开始精挑细制,于是在当地选摘壮挺的一芽二叶,精制成茶。因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优异,又因该茶技艺的首创者名“魁成”,因而以“太平猴魁”命名。

太平猴魁的制作技艺包括拣尖、摊青、杀青、整形、子烘、老烘、打老火、装桶。

拣尖有“八不要”的原则:即对夹叶不要;芽叶过大过小不要;叶片全开张的不要;瘦弱的不要;生长不健全的不要;有病虫危害的不要;色淡、紫芽茶不要;节间过长者不要。

杀青时,杀青锅选用平口深锅,事先将锅磨光,使锅内光滑发亮。翻炒时要“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茶叶不能在锅内打滚,杀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品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烘干是太平猴魁传统制作技艺中成形的关键步骤,又分子烘、老烘和打老火三个过程。子烘过程中,用手辅助将茶叶摊匀,不使弯曲和折叠,趁叶面柔软,用手掌全面按伏整形。老烘过程中,烘顶倒入茶叶后轻拍,茶叶落实后用手在烘顶上全面按一次,使茶叶达到平直的目的。 老烘后将茶放在竹簸箕里摊凉,使梗子的水分渗透到叶面,再进行打老火,烘顶温度在50℃左右,每5分钟翻一次,经30分钟烘干后,装入铁桶内,待茶冷后盖上箬叶,密封贮存。

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拔,色泽苍绿匀润,主脉呈暗红色,冲泡时芽叶缓慢舒展,竖立成朵,宛如兰花,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灵高爽,滋味鲜爽醇厚。

六安瓜片

六(lù)安瓜片源于六安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产茶历史悠久,至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即指出:“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发展臻于鼎盛,清末诗人李光庭形容当时京都茶叶市场“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

六安瓜片产于大别山北麓,由单片叶制成,不带芽和梗,其制作流程为采片或扳片、杀青(生锅、熟锅)、摊凉、烘焙(毛火、小火、老火)。

扳片是指将采回的鲜叶进行去芽和去梗,并将扳下来的茶叶分为嫩片、老片、茶梗,再分别炒制;烘焙分为毛火、小火、老火三次,三次烘焙各有不同要求,温度逐渐升高。

其中,“拉老火”是六安瓜片的特色工序,为最后一次烘焙,拉老火的火温比毛火、小火高,而且力求均匀。老火每篮摊茶3-4千克,每个火摊可配二三只烘篮。每篮茶要罩烘五六十次、甚至七十次。拉老火对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烘至茶叶表面上霜,手捏成粉末,即可下烘。

六安瓜片是以单片叶精制而成的名优绿茶,其采制技艺独特,制成的茶叶外形直顺完整,不带芽和梗,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附有白霜。

未完待续...

部分图片、动图来源自网络

审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丁勇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茶叶学会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绿茶之西湖龙井的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孕育出茶叶的优异品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杭州的产茶史,可追溯至唐代,时有陆羽《茶经》载:“钱塘(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到北宋,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下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种茶制茶的最早历史记载;苏轼常与辩才品茗吟诗,其手书的“老龙井”匾额尚存于狮峰山的悬岩上。

清代,西湖龙井声名鹊起,清高宗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西湖龙井逐渐享誉中外。

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采摘要求鲜叶嫩匀,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茶农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即“抓、抖、搭(透)、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

抓住茶叶在锅内作上下拓、抖或沿锅壁前后往复移动,整理茶叶并及时抓紧、抓直成条,使茶叶在手掌中内外转换。

将拓起攒在手掌上的茶叶上下抖动,均匀撒在锅中,使茶叶受热均匀,散发叶内水分,起到抖齐、理条、起色的作用。

搭(透)

抖后即反掌向下,顺势朝锅底茶叶压去,搭力开始宜轻,再逐渐加重,主要用于青锅阶段。

拓(抹)

手贴茶,茶贴锅,将茶叶从锅底沿锅壁伏贴地拓上,上、下反复,使茶叶扁平。

手法与拓相似,但与拓的方向相反,加重四指和掌心的用力度,促使茶身更为扁平、挺秀。

抓到靠边锅壁的茶叶,手掌控制住并压实茶叶,用力向前推出去,增加对茶叶的压力,使茶叶进一步扁平、光滑。

手法与抓相似,在抓、推的过程中,扣紧茶叶使其条索紧直。

把托在手中的茶叶利用转动之势,迅速在手中交换,使叶片包住茶芽,起到理条、散发水分的作用。

在抓、推茶叶时,快速往复运动,增加手对茶、茶对茶、茶对锅壁的磨擦,增加茶叶的光滑度,一般用于煇锅后半阶段。

在抓、推、磨的同时,增强对茶叶的压力,促使茶叶更趋平实和光滑,只用于煇锅后半阶段。

一般含水量75%的鲜叶,经过一道道工序作业后,最终做成含水量为6%左右的干茶。500克特级西湖龙井通常需炒制6-7小时。

西湖龙井的品质与冲泡

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被誉为“绿茶皇后”。茶叶扁平光滑,芽长于叶,色泽嫩绿,汤色嫩绿明亮,香气为嫩栗香或豆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细嫩匀整。

冲泡一杯西湖龙井,宜选用玻璃杯,并使用85-90℃的水。先在杯中冲入1/3的开水,再投入茶叶,微微晃动玻璃杯进行摇香并使茶叶浸润,此时可闻到馥郁的嫩栗香或豆花香;

最后再往杯中注水,稍待几分钟后,可看到茶叶在杯中上下浮沉,便可饮用。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采茶戏的介绍和传统采茶戏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关于神农的传说 神农的传说绘本

下一篇:更多文化

本文标题: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6530.html

使劲推荐

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
关于采茶戏的介绍 传统采茶戏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传统采茶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关于神农的传说 神农的传说绘本
关于神农的传说 神农的传说绘本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神农的传说绘本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茶艺表演的分类介绍怎么写 茶艺表演的种类
茶艺表演的分类介绍怎么写 茶艺表演的种类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艺表演的种类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庐山云雾茶的历史传说 庐山云雾茶的由来
庐山云雾茶的历史传说 庐山云雾茶的由来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庐山云雾茶的由来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

潮汕人为什么那么爱喝茶呢 潮汕人为什么那么爱喝茶水
潮汕人为什么那么爱喝茶呢 潮汕人为什么那么爱喝茶水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潮汕人为什么那么爱喝茶水的精彩内容...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泡茶有什么讲究,泡茶礼仪有哪些 泡茶有什么讲究,泡茶礼仪是什么
泡茶有什么讲究,泡茶礼仪有哪些 泡茶有什么讲究,泡茶礼仪是什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泡茶有什么讲究,泡茶礼仪是什么的精...

普洱府思茅厅 普洱思茅有什么特产
普洱府思茅厅 普洱思茅有什么特产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普洱思茅有什么特产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隋文帝喝茶治头痛 隋朝茶故事
隋文帝喝茶治头痛 隋朝茶故事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隋朝茶故事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乌龙茶起源于哪里 乌龙茶的来源地
乌龙茶起源于哪里 乌龙茶的来源地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乌龙茶的来源地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

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图片 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怎么写
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图片 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怎么写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黑茶的历史渊源介绍怎么写的精彩内容...

精选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