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_茶器_茶文化

茶文化>茶轩文>茶器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

时间:2023-05-26 10:08:04 作者:巴黎放晴北京下雨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和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

建盏人文物质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淳朴的陶瓷人,他们中有坚持40余年不懈研究的建盏大师,也有许多优秀的新生代工艺师,在土与火中书写建盏的光辉。

阙梅娇及其作品

【李达】福建莆田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长期致力于传统铁系釉的研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作品胎骨似铁,釉色古朴典雅,釉面斑纹天然形成,富于变幻。斑纹晶莹清晰,金属感强,功力非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传统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值得珍藏的稀世珍品。

【黄美金】1956年出生,国际注册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窑建盏金油滴制技艺),现任福建省建阳市御窑陶瓷研究所荣誉所长兼技术总监。从事陶瓷30多年来,其制作的金油滴建盏,金斑璀灿,光彩夺目,乃迄今为止全世界陶瓷界尚无人可以比肩。2023年10月30日,其作品(金油滴建盏)被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列为研究品典藏,多件作品先后被上海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收藏。自2000年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香港杂志、广东电视台.东南卫视,南平电视台.建阳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多次对于黄美金的金油滴作了相关的报道。

【孙建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40年,先后开发出黑釉、黄(红、蓝、金、银)兔毫、异毫、毫变、国宝油滴、金(银、虹彩)油滴、虹彩(金缕、白点)鹧鸪斑、铁锈斑、黄天目、蓼冷汁、灰被、金(银)彩文字、木叶、玳瑁、柿红、虹彩、窑变、曜变天目等系列作品。

【陈大鹏】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大师,其烧制的建盏产品质地纯黑,油滴圆润,大小均称,光泽适宜,釉色黑如漆,银斑莹如星,瓷器重如铁,击声响如磐。斑点光耀夺目,注入清水,银光争莹;注入浓茶,金光闪耀,精美脱俗。

【阙梅娇】1964年生,现为建阳市建盏陶瓷研究所所长。阙梅娇的父亲曾是建阳池中瓷厂的工人,由于耳濡目染,阙梅娇从小就与泥巴打上交道。其烧制的兔毫建盏,纹理清晰,状如兔毛,栩栩如生,油滴盏的造诣也很高深,特别是银油滴盏的烧制技艺,因而很受消费者和收藏家的青睐。2004年前,时任省领导的习近平、贺国强先后参观过其工作室。

【蔡炳盛】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人,从事建盏研究30余年,荣获南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名艺人”。其烧制的建盏器型精致,釉色优美,产品畅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深受广大建盏爱好者的喜爱,在建盏制作界有着良好的口碑。

【蔡炳昆】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人,30多年来坚持不懈研究建盏。闻名业界的“蔡氏三兄弟”的老大,其烧制的建盏古朴精致,手法高超,产品获得诸多玩家的肯定。

【蔡炳龙】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7月出生,土生土长的水吉人,自幼受建盏文化的影响,受家庭的熏陶,喜好制陶烧瓷工艺制作,自1981年从事建盏烧制创作以来,在手工建盏作坊工作32年,蔡炳龙陆续制作出兔毫盏、油滴盏、鹧鸪盏、虎皮斑、木叶、珍珠斑等多种产品,釉面采用天然矿釉,与宋代建盏仿真度极高,产品经久耐看,每只建盏的斑纹和形状都有细微变化,意趣天籁,美仑美奂。2023年被命名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经南平市工艺美术名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评选,同意授予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名艺人荣誉称号。2023年获福建省颁发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级别:高级;专业名称:陶瓷工艺;资格名称:工艺美术师,由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制发。其制作样本经福建省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为合格品。中央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到其所在地进行采访。福建电视台、台湾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黄文勇】1981年出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中国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现任福建省建阳市御窑陶瓷研究所所长。自幼师从父亲真传制瓷技艺。二十年来,敢于创新,硕果累累。在2023年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艺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评比中,黄文勇烧制的金油滴大盏和建窑金油滴斗笠盏均获得“创新设计大奖”金奖。他烧制的金油滴建盏先后被上海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收藏。2023年10月30日,其作品(金油滴建盏)也同时被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列为研究品典藏。多年来数家媒体对其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饶飞雄】建盏烧制技艺新生代工艺师,其烧制的油滴盏十分幻彩,让人一看就深深的被吸引。釉色彩中透着蓝光,在盏中倒入水后,盏立马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而且三维立体感非常强烈,其油滴的造诣已不输名家。

【张修潘】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擅长纯手工拉胚,其烧制的银兔毫在业界享有盛名。

【裴春元】1971年生,从事建盏烧制15年,其所制建盏,胎土纯正,釉面波光粼粼,如平静的水平泛起涟漪,动感极致,斑纹清晰且密布,分布均匀,美感十足。

【叶礼旺】建盏原产地兔毫盏代表性工艺师,系另一位兔毫大师叶礼忠的堂弟,其烧制的兔毫盏胎土纯正,釉色温润,器型优雅,兔毫斑纹清晰密布,丝丝相连,尤其擅长大盏的制作。

【叶礼忠】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48年出生于陶瓷工艺家庭。自祖父起三代人从事陶瓷制作工艺。祖父叶仁诗、父亲叶希雄于解放前就创办了建阳水吉半岭瓷厂,三代人长期从事陶瓷制作14岁起即开始跟随父亲当学徒,从事陶瓷制作,历经陶瓷拉胚、上釉、烧成、陶瓷模具制作等各道工序作业。1979年至1981年三年间,福建省陶瓷研究所派专家组常年进驻池中瓷厂对古建盏(兔毫盏)的制作工艺进行挖掘、科研和制作,叶礼忠参与了科研、制作工作并担负兔毫盏制作工序中的手工拉胚工序,与专家组一道共同开创了建阳兔毫盏现代工艺制作和批量生产的先河。其制作的兔毫盏釉面颜色赫亮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细密的豪脉状纹饰。

【翁书杰】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人,建盏新生代工艺师,师从邹云源,但青出于蓝,其制作的建盏胎体厚重,铁胎感十分强烈,器型圆整,斑纹形态十分优雅,立体感金属质感强烈,且泛蓝效果非常好。

【廖铭】1988年出生于建阳市水吉镇池中村,为建盏新生代工艺师中表现优异的佼佼者。其作品胎骨似铁,釉色古朴典雅,釉面斑纹富于变化,质感清晰,色彩幻彩,层次分明。

【孙福昆】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烧制的油滴盏,盏底泛蓝光,油滴大且密布,产品别有一番风味。

【黄祥元】建盏烧制技艺新生代工艺师,其烧制的兔毫盏釉色温润,器型圆整,更为难得的是其兔毫盏纹路清晰,三维立体感十足,工艺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老辈工艺师大师。

【陈国文】建阳原产地新生代工艺师,其制作的银兔毫盏银光闪闪,纹路清晰优雅,极具观赏价值,为建盏的银兔毫制作技艺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吴立主】建盏新生代工艺师,其烧制的油滴盏,胎土纯正,器型圆润,斑纹饱满,色泽蓝中带银,十分优雅。

【邹云源】福建省建阳市水吉人,从事建盏研究20余年。其烧制的建盏器型精美,古香古色,产品广受国内外爱盏人士的认可,为新一代优秀建盏工艺师的代表之一。

【许家有】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生,祖上几辈都从事陶瓷工艺制作,曾祖父许衍公于南山建龙窑烧制陶瓷,至祖父许立文公时已拥数条龙窑,名显一方。许家有自12岁起从父学习陶瓷制作工艺,上世纪7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和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在后井成功研制出兔毫盏的过程中,许家有为烧窑负责人。其烧制的兔毫盏最为正宗,形似,神似。2023年被命名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经南平市工艺美术名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评选,同意授予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名艺人荣誉称号。《海峡名录建盏》节目组录制过程中采访的工艺大师。

【廖设生】福建省建阳人,从事建盏的研究30余年,其烧制的建盏古风十足,胎体厚重,纹路鲜明优雅,擅长银兔毫和蓝油滴的制作。代表作为蓝油滴大花瓶,滴满而密布,在建盏界中广受好评。

【詹桂溪】建阳市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评:山居野夫,肝胆真诚,敏捷通惠,深研仿古,酷爱收藏,挚着根艺,寓艺于乐。擅长兔毫盏的制作。

来源:习古堂建盏

茶在古代地位可不一般,朝廷竟设有专门的茶官

在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有很多种。陆羽在《茶经》中所说:“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槚: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蔎: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茗:云南地区“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茶的雅称。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微物有情,小小的茶叶竟有如此之多雅称,足见古人性情雅致。

茶官在古代政治系统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唐代以前都处于隐匿和模糊的状态,唐代之后各类茶业官职庞杂繁复,时时更新,又处于一个很混乱的状态。

随着茶文化的盛行,宋朝时出现了大繁荣的景象,茶叶方面的官职也增多了,设置“榷茶司”专门管理边茶贸易,设“六榷务十三场”,路级地方机构则是“提举茶事司”(茶事司)和“提举常平茶盐司”(茶盐司)。

早在元代就有某些地方机构将盐、茶事物合并处理、统一监管,到了清朝便有了盐茶道司。

茶盐司

这个官职设于宋时,它主管茶及盐的一切事务,负责收缴茶税、盐税;考核下面各级专管茶盐的官员;赏罚和举荐各级地方茶盐官员。

在中国五百多位皇帝中,宋徽宗可谓“奇葩”的存在,他未曾建立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般的功勋,在位期间庸碌无为,但是他在诗词画作上的造诣,可谓是大师级的。“瘦金体”为古今一绝,在品茶上也是如此。

据史书记载,他常与臣下品饮斗茶,并亲自点汤击拂,令茶汤展现出疏星朗月般的效果,写出的《大观茶论》不可不谓之为经典。

茶盐司,说它是整个国家茶叶种植经营流通的总指挥中心。它下设层层管理人员,构架起整个国家的茶叶生产经营网络。它属于路级机构,主管官员称为勾当公事,整个司的全部公职人员约在20人上下。这个官署自建立之日起,数年之内茶税收入就达到了1000万缗,是当时朝廷的最主要收入之一了。

茶马司

这个官署也是宋时设立起来的。在古时,中原地区会以自己所产的茶叶换取边疆少数民族的良马。除了元,几乎各个朝代都设有专管茶与马贸易的官署。这个官署垄断了所有茶跟马的交易活动。官家一向是严禁民间私自进行茶与马匹的互换行为的。

而中原的官家则以茶来换取战时所需要的良种马。凡私自进行茶马交易,或偷偷将农作物籽和苗带去少数民族地区贩卖的,获罪是相当重的,包括官员都要被追查责任。

这里还有一个与古时官职有关的茶的词语:茶掌故。但“掌故”在汉时却是指一个官职,它是太史官署里的一个官位。

它的最高长官太史令手底下有许多个掌故。这一职称算得上是较高的级别了,俸禄为2000石,属高薪职员了。

掌故既属太史令所管辖,他们也就是专管收集国家的旧闻轶事,以供长官用于编撰文书、史书所需。到了后世,这个词语的意义就进一步引申开来了,不再指官职,而是指一些旧时典故,比如茶掌故就是指茶界的那些旧闻。

古代茶叶专卖制度,茶叶对古代经济的影响

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说前六件物品,乃是做饭的必需之物;那将茶叶和生活必须品相提并论,可见国人对茶的痴迷。

国人的饮茶之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颇多繁琐的规矩。在封建社会成熟之后,茶叶还成为了影响当时经济的一个积极要素。而古代茶叶专卖制度的演变,也恰好论证了这一现象。

国人喝茶,起源于上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时,便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到了春秋战国以后,商品经济的萌芽出现,不少商人在茶叶中看到了巨大商机,于是茶叶逐渐传播开来。

根据顾炎武在《日知录》所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便可知在先秦时期,饮茶之风便已经形成了。

一、茶叶专卖制度的由来

茶叶历史虽然悠久,但它真正有能力影响到经济,是在唐代中期以后。在此之前,品茶之风虽然流行,但依旧局限在上层贵族和少数士大夫群体中。

直到唐代以来,茶叶才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并逐渐在全国各阶层中普及。

唐代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提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

《膳夫经手录》

到了唐代中后期,有"茶圣"之称的陆羽,经过多年研究编写了一本《茶经》,于是"天下益知饮茶矣"。茶叶走进千家万户,代表了它的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人们已经培养了闲暇时饮茶陶冶情操的乐趣。

既然茶叶有了市场,它自然能带动商品经济。由此,茶叶的税收也成为了唐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过,茶叶带来的利润和市场过于庞大,以致于统治者不得不效仿古代的盐铁专卖制度,对茶叶也实施起了专卖制度。

盐铁专卖制度的理论,形成于战国时期,由著名"理财专家"管仲提出。齐王在听取了他的意见后,将盐铁两大产业收归国有,由官府统一调配和出售,最终使得齐国经济迅猛发展。

到了汉代,汉朝统治者在专卖制度中加入酒;而在唐代,茶叶也与盐、铁、酒一样,被朝廷专卖,成了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茶圣陆羽论茶图

二、茶叶专卖制度的演变

茶叶在唐代普及之后,朝廷对其进行税收,往往直接在茶叶产地和贩茶商人手中收取,"十税其一"。即便如此,当时的茶叶税收便已经达到了一年十万贯,已经基本等同于盐利。

因此在唐文宗时期,盐铁使王涯便向朝廷建议,将茶叶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制度。《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其后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茶叶完全是官种、官制、官卖,这不仅使得茶叶在种植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更是直接导致了茶叶市场的低迷。这么一来,朝廷虽然扩大了茶叶的税收,但也直接破坏了茶叶市场的稳定性。以至于唐代后期的统治者,不得不下诏取消茶叶的专营制度。

尽管如此,唐代统治者依旧不允许私人之间对茶叶进行贸易。为此,官府还专门组织了针对茶叶走私的"稽查大队"。唐律中还有规定:贩卖茶叶3次,而且累计超过了300斤的走私人员,当以死刑论处。

唐朝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

即便是种茶的茶农,也不得私自贩卖茶叶,违者超百斤以上,也要受到杖刑的处罚。至于那些有组织的走私部队,"茶虽少,皆死"。

在唐代茶叶专卖制度的基础上,宋人对其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当时,朝廷在全国设立了6个榷货务管理机构和13个茶叶种植园。

由官府出面,为茶农们提供种植本钱,每年茶叶新出来之后,茶农会上交相当一部分的茶叶,交由官府统一收购。在统计完当年的茶叶数量后,官府又会向茶商出售茶引或是茶券,而商人想要去茶园"提货",则必须有茶引。

上述可见,官府在茶叶贩卖的过程中,充当了一个"二道贩子"。他们控制了全国的茶叶产地,以较低价格从茶农手中购入,再以较高价格贩卖给茶商,通过赚取差价的方式,从中获取了大量利润。

宋代经济发达,茶叶专卖带来的财政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但北宋仁宗嘉佑年间,茶叶专卖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由于茶叶利润丰厚,导致主管茶叶专卖的官员从中谋私,他们对茶农压低价格,对茶商反而提高价格。

古人斗茶图

如此一来,茶叶的种植和茶农积极性都受到了一定打击。

一方面,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逐年下降,对茶叶市场造成了不小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产量下降和成本增高,茶商也相应提高了茶叶的出售价格。

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如从前,官府只好对茶叶专卖制度进行改进,推出了新型的通商法。当时的规定是:茶农可直接与茶商进行交易,以质量决定价格,但也允许讨价还价。茶农和茶商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显著性提高,茶叶市场又逐渐恢复了繁荣稳定。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官府实行管卖法,平均每年可获利109万贯钱;而在推行通商法之后,平均每年可获利117万贯。

另外,在茶叶走私这方面上,宋代也继承了唐代的严苛律法。据《文献通考》记载:"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敢私贩鬻者,没入之,论罪;主吏私以官茶贸易及一贯五百,并持杖贩易为官司擒捕者,皆死。"

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期兴起的茶叶市场,不仅有效增长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让古代统治者与边境游牧民族的来往中,占据了主动权。唐代丝绸之路,茶叶便是出口西域诸国的重要饮品。

古代丝绸之路

经过唐宋明时期的不断发展,茶马交易却成了官府与游牧之间贸易的主要内容。据《明史·食贷志》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

"彼得茶而怀向顺,我得马而壮军威"便是茶马交易的真实写照。游牧民族为了得到茶叶,甚至不惜用战马这种稀缺资源来进行贸易。故而在唐宋以后,茶叶的地位还再度得到上升,成了颇为珍贵的"战略物资"。

在明朝初年,茶马贸易极为兴盛,还流传出了"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的说法。汉中茶便是指四川地区出产的茶叶,因其历史悠久、回味悠长,故而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于是"川陕皆置茶马司,收巴茶易马,颇获其利"。

弘治十七年(1504年),陕西马政杨一清还发现茶马贸易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以九百匹马为例,如果明朝廷直接购买,需要花费7000多两白银;但如果先购买茶叶,再以茶叶换取等数量的战马,则需要花费的白银,才区区1500多两。由此可见,茶马贸易给明朝廷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利益。

茶马古道

正因如此,明代统治者对于茶叶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明代茶叶专卖制度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官卖制度,规定茶叶交易必须使用"茶引",还对私自贩卖茶叶者处以更为严厉的处罚。

所谓"私茶出境者斩",无论是寻常走卒,亦或是边境守将,甚至是皇亲国戚,一旦发现有走私茶叶的行为,立即下狱处死。

洪武三十年(1398年),当朝驸马欧阳伦暗中走私茶叶,"数遣私人赐茶出境,所至骚扰,虽大吏不敢问。有家奴周保者尤横"。

事情败露以后,朱元璋闻言大怒:"国家榷茶,本资易马。边吏失讥,私贩出境:惟易红缨杂物,使著人坐收渔利,而入中国者少,岂所以制戎狄哉?"于是欧阳伦、周保等人皆被赐死,即便众多淮西勋贵苦苦求情,也没能改变朱元璋的本意。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除此之外,明代朝廷还有规定,民间私卖茶叶,也是重罪,"所蓄不得过一月用,多皆官卖。茶户私鬻者,籍其园入官"。

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的财政压力逐渐紧张,于是在杨一清等人的建议下,明朝对茶叶专卖制度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将传统的"官营"制度改为"招商"制度,借此来刺激茶叶贸易的再度兴盛。

茶商在得到招商资格后,"于产茶地方收买茶斤,运赴原定茶马司,以十分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即便朝廷收取了四成利率,但由于茶马贸易中的巨大利润,不少茶商依旧赚的盆满钵满,"商贾满于关隘,而茶船遍于江河"。

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据文献记载,鉴真太师是最早向日本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人,后来日本高僧最澄、空海法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最澄、空海法师将中国茶籽种于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区,并向本国传播了中国饮茶习俗,最后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谈起茶道、茶文化,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日本这个国家,日本茶道似乎已经成了日本文化的代名词之一了。 但是追溯到茶文化的历史我就就会知道,日本的茶道其实是由中国的茶文化传播过去的。

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

早在唐代的时候,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长安城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茶道开始向外处传播。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历经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国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续。 如今的日本,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千年前宋代点茶道的仪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经无处寻觅,难怪会有人认为日本是茶道的故乡了。

草庵式茶室里里外外,与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协调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启的茶道书《南坊录》所说的:“一宇草庵二铺席,充满了空寂”。 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纷呈,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茶道的精神本质不变,仍然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人将茶道完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一是作为礼仪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茶道是日本中小学生课余学习的重要科目,就像我国许多家庭将自己的小孩课余送去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一样,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此外姑娘出嫁前,还要经过特别的茶道程序训练,以作为主妇有条不紊地操持家务的基本训练之一。

二是作为心理辅导的重要一课,是白领阶层缓解压力、寻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劳的好方式。这类茶道活动,尤以年轻职业女性居多,她们在节假日或上茶道教室,或去庵堂参加茶道仪式,以达到清爽精神、净化心灵和交谊的目的。日本各寺庙也都开有坐禅班,周末总是爆满。白领阶层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利用举行茶道这种形式,进行社交活动和公关活动。

三是茶道作为一门文化学科的分科,列入了大学教程。

千利休还把源自中国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作是茶道的真谛。 关于“和”,道元禅僧曾有过类似的说法。据说他在宋代学成归国时,有人问他在中国学到了什么,他答道:“慈心之外,别无他物。”不用说,道元所说的“慈心”,即温和之心,也就是指“和”的精神。在茶道之中则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和客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 “敬”则指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地交往。

“清”即清洁、整齐。构成茶道精神的这一要素,可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凡是观赏过茶道表演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茶室茶院和茶具是相当清洁的,可说是一尘不染的。当然,“清”亦指饮茶者要心灵清白。

“寂”指茶事中恬静的气氛和茶人们庄重的表情。人们在茶室中不需言语.只需通过茶壶烧水的咕噜声和弥满整个房间的茶香,就能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产生共鸣。

今天日本的茶道,作为艺术,已与书画、园林、建筑、饮食艺术融为一体,千利休力主茶道之精华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内涵,就其宏观意义而言,几乎回到了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原点。但由于日本茶道作为艺术是以修行方式代代相传的,所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和严格的格式成为必须,这点,在中国的茶道中极为少见。

在日本茶道中,茶室中书画的风格及摆放,茶室的建筑及 庭院的布局,一应茶具的选用和摆放,饮食的烹制,甚至每次"茶事"进行的时间,每项内容的时间,每个动作的幅度,来客交谈的"台词",每块榻榻米走几步, 一碗茶喝几口,甚至客人洗手时先洗哪只手,都是规定动作。

留给茶师们的发挥余地只有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用"写意"形容相当格式化的日本茶道艺 术显然已不再妥当,日本茶道是一种需花时间的严格修炼,并不容修炼人随心所欲,任性写意,作"风歌笑孔丘"的狂人之态。

可以说茶道所要求的规范正是日本人至今的行为规范。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和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韭菜可以和什么一起包馅 双胞胎羁绊

下一篇:更多茶器

本文标题: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

本文链接:http://m.chaxuanwen.com/article/14530.html

使劲推荐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是谁 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知道工艺师的名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陶瓷名人:谈建盏论茶,却张冠李戴,不...

韭菜可以和什么一起包馅 双胞胎羁绊
韭菜可以和什么一起包馅 双胞胎羁绊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双胞胎羁绊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

为了喝茶,西方人竟发明了这些东西 为了喝茶,西方人竟发明了这些茶叶
为了喝茶,西方人竟发明了这些东西 为了喝茶,西方人竟发明了这些茶叶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为了喝茶,西方人竟发明了这些茶叶的...

功夫茶的主要茶具有哪些 功夫茶的主要茶具是什么
功夫茶的主要茶具有哪些 功夫茶的主要茶具是什么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功夫茶的主要茶具是什么的精彩内容等...

你以为它是一种茶叶,没想到它却是一种颜色英语 你以为它是一种茶叶,没想到它却是一种颜色
你以为它是一种茶叶,没想到它却是一种颜色英语 你以为它是一种茶叶,没想到它却是一种颜色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你以为它是一种茶叶,没想到它却是一...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如何选购茶具根据那四个方面 如何选购茶具
如何选购茶具根据那四个方面 如何选购茶具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何选购茶具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

茶盘图样 茶盘图像
茶盘图样 茶盘图像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盘图像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

茶具中的主人杯啥意思 主人杯可以什么茶都可以用吗
茶具中的主人杯啥意思 主人杯可以什么茶都可以用吗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主人杯可以什么茶都可以用吗的精彩内...

官窑 汝窑 官窑汝窑瓷器有什么区别
官窑 汝窑 官窑汝窑瓷器有什么区别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官窑汝窑瓷器有什么区别的精彩内容等...

紫砂泥料都有哪些 紫砂泥料大全 种类
紫砂泥料都有哪些 紫砂泥料大全 种类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紫砂泥料大全 种类的精彩内容等你来...

精选茶器标签